结语 晚清文化思想发展的若干问题

我们用九章的篇幅大体勾画出晚清文化的轮廓。文中以晚清各个时期为纬,以晚清文化的各种现象为经,把主要代表人物放在经纬纵横的坐标上, 借以说明他们在晚清文化中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当然,这种描述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还不能分析透彻。这里,就晚清文化思想发展的若干问题,稍加剖析,以为结论。

(一)新旧思想的斗争和更替

晚清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引起了文化表述思想的激烈斗争。封建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体上可表述为:一、封闭式自满自足的思维方式。严格地区分夷夏,所谓夷夏之辨,认为华夏文化是优越的,外来民族是夷文化,是落后、低下、粗俗的,认为华夏文化应当广被四海,以夏变夷, 有一种民族文化的优越感,造成妄自尊大、自满自足的心理。二、尊君崇尚封建伦理的思维方式。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怀着崇敬恐惧的心理,盲目崇拜皇权。三、尊圣崇经的思维方式。圣是孔子,经是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人们以经书的知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经文只准解释,不准怀疑。非圣无法。人们养成了从经书中找现成答案而轻视自然实验和社会实践。四、亘古不变的天道哲理思维。人们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奉天而法古”, 贵古而贱今,《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思想也只是局部的变,这就养成了人们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居静思安的心理习惯。这四点,夷夏观是思想的外壳,尊君论是思想的核心,尊圣崇经是思想内核中深层的结构,也即尊君论的理论基础,亘古不变的天道观是政治哲学,是君权论的指导思想。晚清社会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封建思想遭到严重的冲击,新旧思想的斗争便激烈起来,集中表现在上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动摇。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看到中国以外的资本主义世界,他们的枪炮轮船比我们优越,他发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①的口号。冯桂芬在 19 世纪 60 年代更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除了外国船坚炮利这一条外,还有:“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②。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建议。康有为在上海租界和香港看到外国人管理市政井井有条,便认为不能将外国以夷狄视之。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人环顾世界, 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有三种类型,一君主制,二君民共主制,三民主共和制。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认为民主共和制并不适合于中国, 而对君主立宪制则赞口不绝。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显出了它的许多弊病,他们希望中国能实行有议会制度的君民共主制。但是,他们对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其实质尚未辨明。康有为竭力推荐光绪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 说:“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③。不然的话,一旦掀起农民运动的风暴,“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④康有为大谈“民本

① 《原叙》,《海国图志》卷首。

② 《制洋器议》,《校邠庐抗议》卷下,第 9 页。

③ 《进呈法国革命记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309 页。

④ 《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03 页。

君末”的思想,与传统的尊君思想正好相反。严复宣传斯宾塞的国家有机体说,认为皇帝亦是国民的一分子,当皇帝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打破了君主的神圣性。谭嗣同要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网罗,认为男女是社会的精华, 应当男女平等。这些思想对尊君崇尚封建伦理思想是猛烈的抨击。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到中国来,是晚清哲学界一次深刻的革命,它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严复宣传外国比中国文化优越之处在于“于学术则黜伪而存真,于刑法则屈私以为公。”① 前者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后者反对独裁,提倡民主政治。科学知识能破除对皇帝的崇拜,譬如严复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原理,说明地球是一行星,围绕太阳循轨旋转,无所谓上下。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地卑, 引申到人类社会便是尊卑上下,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分,如果相信哥白尼日心说,则一切上下尊卑贵贱之说的立论根据都不能成立,所以西方便盛行自由平等之说。②这是科学原理直接动摇了封建尊卑贵贱观念的一例。康有为提出“六经皆伪”思想,对儒家经典具有一种大胆的怀疑精神,破除了对经书的迷信。章太炎又提出“六经皆史”观点,他把经书只看成是历史史料,并不是君主制的理论信条。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比康有为更进了一步,他要求推翻清王朝, 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他总结革命经验说:“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③他们仍宣传进化论,不过,将进化论和革命联系起来,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④他们宣传天赋人权论,三权分立说,共和国方案。《国民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开宗明义问答:“今试问一国之中, 可以无君乎?曰可。”⑤这一认识水平比维新派提高了一大步。

新旧思想的斗争带有极大的政治色彩,新与旧也是相对的。冯桂芬提出: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这一思想起着在浓厚的封建思想笼罩下,开辟学习西方的途径的进步作用。这是 60 年代。到了 1898 年,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时,和冯桂芬所提内容含义相同,但这时张之洞是为了抵制维新派的民权观,反对实行君主立宪的变法运动,其思想便起着阻碍历史发展的作用。

(二)西学东渐的思想轨迹

西学东渐,通过自然科学书籍的传入,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 接触西方的天文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这里包括牛顿的力学,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的星云说等,还有便是培根、笛卡儿的科学思想方法论的介绍。这是第一阶段。李善兰、华蘅芳为主要介绍者。

第二阶段是介绍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及其书籍。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又介绍卢骚的天赋人权论,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洛克的政府论,穆勒的论自由,边沁、穆勒的功利

① 《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 1 册,第 2 页。

② 参看:《政治讲义·自叙》,《严复集》第 5 册,第 1241 页。

③ 《伦敦被难记》,《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第 24 页。

④ 《革命军》,《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近代之部,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470 页。

⑤ 《说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1 卷,上册,三联书店 1959 年,第 72 页。

① 《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第 8 页。

主义,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穆勒的逻辑学,斯宾塞的社会学。严复自己撰写了一部《政治讲义》,介绍西方的政治学。

第三阶段是介绍以德国思想家为主的西方哲学思想。这里包括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费希特、施蒂纳、尼采的思想,他们都是德国人。王国维、章太炎、鲁迅都介绍过德国哲学家的思想。

从西学东渐的思想轨迹来看,其顺序是先自然科学、技术学科,其次社会科学,再次是哲学,还有便是文学,文学作品有法国、英国的,如大仲马、小仲马的作品,莎士比亚、王尔德、狄更司、司各特、雪莱、拜伦、哥德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美国、俄国的较少。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顺序是和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有关,先是表层,技术、器械;后是政治制度,中层次;再次是人生哲理,深层次。中国人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的,中国文化是精神的。西方诗歌、小说、戏剧是后来的传播者为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风貌而译,说明西方国家人民精神文明方面的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动

清朝官方提倡程朱理学,学术是提倡考据学,形成乾嘉学派。到了晚清理学空谈性理,汉学考证繁琐,其弊病已甚明显,加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要起来挽救民族危机,提出治国方案,宋学、汉学都无裨益于政治,传统文化内部结构便发生了变化。

一是今文经学的兴起。今文经学东汉时便衰落沉寂了。乾隆朝庄存与提倡今文经学,研究经书中微言大义,下传刘逢禄,刘又传给龚自珍、魏源。后来出了个四川井研的廖平,受王闿运的传授,廖平写了《辟刘篇》、《知圣篇》,这两篇文章对康有为影响很大。康有为巧妙地将今文经学思想从学术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为改革政治制度制造舆论,将公羊三世说同西方进化论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历史是变动的、革新的,与正统“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立异,与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趋同。

二是明末遗民的思想复活。明末清初,天崩地解,明亡,满族入关,社会大变动,大战乱,人们经历了火与血的历史锻炼,黄宗羲、顾彦林、王夫之、歆元等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得出:一、空谈误国,提倡实学,经世致用。二、抨击君主制,天下非一人私产。三、强调群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变革哲学观念,辩论道器、人欲天理、仁义功利等范畴。五、排满思想。这些思想一直被压抑,二百年来无人问津。晚清时局类似明末,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大变动、大战乱,都逼迫人们追求真理,人们又开始读他们的书。这一批明末下层士大夫中儒学进步思想代表着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中市民阶级利益,维新派便吸取了他们思想中的一、二、三、四点,革命派吸收了他们思想中的一、五点,加以发挥。民间进步思想与正统传统文化思想立异,民间进步思想中的反君主专制又与西方民主思想趋同。

三是王学的余韵。王学是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清朝初年便被压抑下去,到了康有为、梁启超又提倡心学,发挥致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王学思想奋发凡民的志气,人人可以为圣人,盐贩、樵夫、陶工,都可以悟出真理,成为圣贤。王阳明提倡独立思考,这一思想和西方笛卡儿观点相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加藤弘之都提倡王学,阳明学在日本思想启蒙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梁启超有鉴于此,特纂编

《德育鉴》一书用王学作为铸造现代国民人格的依据。王学与程朱理学是立

异,与西方培养独立人格思想是趋同。

四是佛学哲理研究兴趣的浓厚。佛学在晚清异军独起,人们喜欢它、研究它。士大夫知识分子把它的哲理作为文化热点。杨文会提倡佛学,一大批著名学者景从,他们将消极出世思想转为积极的入世思想,猛勇无畏,承担责任,拯救人类,以成正果。他们鼓吹慈悲思想,平等思想,无君无父,破除三纲,与正统传统儒学立异,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趋同。

五是诸子学的兴起。诸子学的兴起实际上是打破了“独尊儒术”的垄断局面,他们研究墨子的科学思想,逻辑学思想,与西学中的光学、力学、逻辑学相比较,有其相通之处。人们研究老子、庄子对人生的超脱态度,审美心理,与西学中的美学原理相比较。人们研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韩非的法家思想,与西学的唯物主义、法学观念相比较。人们研究管子的商业管理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相比较。总之,一方面,人们将儒、墨、道、法放在平等的地位来研究,重新发现墨、道、法家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 人们有意识地将其诸子思想和西方国家思想家思想相比较,使政治、伦理、军事、实业等思想的研究更加扩展了领域,更加深了认识。

今文经学、王学、佛学的兴起是晚清文化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化有着立异和趋同的两个方面,立异, 都是对正统的传统文化的立异;趋同,都是对西学中某种思想的趋同,这种变动便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可列表如下:

结语 晚清文化思想发展的若干问题 - 图1

(四)儒学在晚清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命运

孔子的学说称为儒学,儒家的经籍是六经,经学是解释、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什么叫经?班固释经为常,是不可改变的永恒的道理。孔广森解释为经天之义,说六经大义如日经天。这样儒家典籍便神圣化了。经书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柱石,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基本原则。经书中所阐明的思想有权威性,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反对。韩愈曾说:“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康有为疑经, 他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提出“六经皆伪”,敢于疑经,便是非圣。他说孔子是改革派,不是保守派,孔子崇拜尧舜、文武周公是“托古改制”,其实质是改革政治。而且托古是古代思想家常用的方法,如老子托黄帝,墨子托大禹,许行托神农,孔子托尧舜也便不奇怪了。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孔子是改革派,重新解释经书中的微言大义,来为他自己进行变法制造舆论。但是,他没有料到这种怀疑精神使孔子的权威神圣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原来孔子也像老子、墨子、许行一样托古改制,他把孔子和诸子放到了同等的地位。疑经非圣这是顽固派给予康有为的一条罪名。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著作确实给人们一种思想解放,人们从经书和孔子的正统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章太炎从古文经学家立场,对“经”作了另一番解释,认

为广义地讲,古代书籍都可称经。因此,打破了经书的神圣概念。章太炎又继承了章学诚的观点主张——六经皆史。在他看来,六经不过是历史史料, 孔子是编纂者,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把孔子说成是历史学家,便和正统思想家把孔子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把经书作为万世的教科书,大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孔子和经书的地位。

邓实把儒学区分为君学和国学。君学是为了维护君主制的,国学则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章太炎把国学的精粹概括为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他们把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扩大了,不是“独尊儒术”,而是将先秦诸子平等地看待,因此,兴起了诸子学。

儒学和经学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晚清儒学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古代研究学问并不分科目,哲学、史学、文学、伦理、教育、逻辑,都包括在经学中。晚清儒学的一个现象是近代学科从儒学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这里是受西方学术的影响。哲学主要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章太炎的《■书》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分析,尤其对明清学术思想史的分析和评价, 都极有价值。史学有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的史学理论,夏曾佑写了《中国古代史》,刘师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后两本历史著作是运用历史进化论观点,阐明人类社会进化的道理,用以开发民智,和封建传统教育的读本根本不同。伦理学方面有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德育鉴》,章太炎的革命道德说,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和刘师培的《伦理教科书》。语言文字学有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有关的文章、《新方言》,刘师培的《中国文字流弊论》、《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还有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等讲语法的专著。逻辑学则有章太炎对墨子的逻辑,西方的逻辑学,印度佛教的因明学三者的比较研究。文学则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

第三个特点是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儒学。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章太炎的《国故论衡》、《■书》以及刘师培的《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都可算这一类著作。

儒家思想在晚清分为两派,一派将儒学视为崇教,即孔教,康有为、陈焕章在辛亥革命后还成立孔教会,还祭天祀孔,大开历史的倒车。另一派将儒学视为学术,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剥去它神秘的外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儒学在晚清政治斗争的气氛下,有人利用它,有人攻击它,而儒学本身自有它的价值,引起了后人激烈的争论和重新估价。

(五)地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么大的地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且各具特点。中国分为南与北,南方接近沿海,沿海大城市晚清开辟为商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沿海首当其冲,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现代化的交通促使信息传递很迅速,因此,文化比较新颖、丰富、繁荣。北方属于内地, 偏远地区仍以自然经济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传播迟缓,人们相信理学,保存固有文化,封建旧习俗较多。北京是清王朝的首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封建正统思想极为浓厚,维护王权,宣扬“三纲五常”,新思想的传播便遭到极大的阻碍,动不动就禁书毁版,禁止异端邪说横行,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南方又分巴蜀、湖湘、江浙皖赣、粤闽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种特点和地理环境有关,也和这一地区的文化源流有关,又同这一地区孕

育出来的人才有关。粤闽地区靠中央政府极远,可谓“天高皇帝远”,正统思想有影响,但束缚较松散,民情性格开朗热情,富有想象力,加上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掠收新事物、新思想便快,他们是西学的传播者。将西学传播出去,影响湖湘,远及江浙。江浙皖赣地区,江苏民情温雅颖敏,浙江民情勤劳敏捷,耐于吃苦,江浙一带专业钻研精神较强,汉学在这一地区相当发达,出现许多学者,西学传播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对这地区影响较大, 出现了不少科学家、工程师。上海是一个文化圈,五方杂处,人才汇集,文化出版事业发达,信息传递极快,各种人才都在这舞台上表演,施展才能, 而这里的成果、信息又会很快遍传各地。日本东京留学生在国外也及时将新思想传播到上海,再由上海传播到各地。湖湘、巴蜀属于内地,湖湘是理学影响较深的地区,思想保守,民情则强悍性拗,勇武果敢,百折不挠,他们从封建正统文化思想的包围中冲出去,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各地区文化思想又相互影响。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在北京是好友,浙江文化、湖南文化、福建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王闿运到四川讲学, 四川形成蜀学,廖平是他的得意弟子,廖平的思想又影响康有为。湖湘—— 巴蜀——粤闽,思想流传便有这一联系。梁启超到湖南时务学堂讲学,“公车上书”时广东举人联络湖南举人,都表现了湖湘文化与粤闽文化的联系。章太炎原和维新派为伍,共办《时务报》,后来又独立为革命派,章太炎、蔡元培、鲁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这批光复会的成员形成革命派浙江的团体,他们的文化是具有特色的。

有些文化现象需要细加解释,地理环境不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对文化确是有着影响。文艺,文学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各种因素中,地理环境的因素我们研究得还是很不够的。本书所涉及到的只是极肤浅的见解而已。

(六)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区别和互相渗透

封建社会,雅文化属于宫廷、上层官僚、士大夫、文人雅士的诵读作品。俗文化则属于下层民众所喜爱,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晚清文苑,诗歌是古体,追慕魏晋、晚唐、北宋的诗,复古气味浓,典故多,做着做着就没有什么生气了。维新派提倡诗界革命,革命派南社的诗带着革命的气息,内容是新的,形式仍是古体,没有突破,文章徘徊于骈体文和散文之间。梁启超创造了不文不白,半文半白的报章体文章。晚一些时候,刊物上出现了白话文, 林獬的《中国白话报》、陈独秀编的《安徽俗话报》都属于这一类。他们运用白话文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宣传,开启民智,使民众容易接受,喜见乐闻。小说和戏剧是俗文化。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发现了它们的价值,提高了它们的地位,强调它们的社会功能,俗文化的风行代表着晚清社会世俗化的总趋势。梁启超说新小说可以培养新民、新道德、新风俗,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①他要将旧小说诲盗诲淫的作用改变为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陈独秀说唱戏的“可算得是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②。于是,小说和戏剧的内容以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为主,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雅文化的俗化,表现在有人将昆曲、高腔的宫廷秘本翻为皮簧,使广大群众能看懂,所喜爱。俗文化雅化,表现在文人学士将粗糙的

①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 7 页。

② 三爱:《论戏曲》,《安徽俗话报》第 11 期。又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 57 页。

皮簧民间剧本,加工、润色、改编、提高,使剧目和表演规范化。昆曲独占剧坛几百年,由于它太雅,脱离广大群众,渐渐呈衰退趋势。京剧由于它来自民间,吸收各剧种之长,赢得群众喜爱,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程度,则日显繁荣,几有席卷全国之势头。晚清的俗文化流行是时代的特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样式。当然俗文化的发展也有个将粗陋、色情、低级趣味的东西加以汰除的过程,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使艺术作品千锤百炼成为精品,这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七)晚清文化的特点和总趋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晚清文化的特征:第一,它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状态中。这就说明封建文化独占垄断地位的局面已被打破了。第二,这种变动是缓慢的,经过一个渐变过程,新旧并存,中西混杂,南北交流,雅俗渗透,一下子谁也没法吞没谁,造成了极为复杂的局面。鲁迅说: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①

第三,晚清文化的趋向是朝构建新文化的方向发展。晚清文化具有过渡的性质,这一变动正在进行中,构建新文化的任务业经提出,稍有变化,却未完成。到了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陈独秀等人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他们“崇拜李吴,排斥林陈”。就是崇拜李伯元、吴趼人的暴露旧社会的小说,排斥林纾的古文和江西诗派陈三立的诗歌。他们“神圣施曹,土芥归方”,就是将施耐庵的水浒,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部小说推为神圣的巨著,而将归有光和方苞桐城派的散文贬为土芥。他们说“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就是把桐城派的散文和文选派的骈体文都责为谬种妖孽。他们批评易顺鼎和樊增祥的诗文是烂污笔墨,斯文奴隶,丧却人格,半钱不值。①他们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向孔圣人开火。这种种都是晚清文化的延伸,或说是晚清文化的终结,新文化的开始。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表现都可以从晚清文化中找到源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斗争是晚清文化思想斗争的延续和决战。我们从这里寻找到了晚清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衔接点。本书限于探究晚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只能是前瞻,指出其性质而已。

① 《随感录五十四·热风》,《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416、417 页。

① 王敬轩(钱玄同的化名):《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第 4 卷,第 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