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宝贵的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约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和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形成了世界都城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为躲避祸患,率众南逃至本川,即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来到本川后,朱蒙带领大家,在这里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定都于纥升骨城。这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第一座都城。

公元前19年,传说中的高句丽开国国君朱蒙去世,其子琉璃明王继位。

公元2年春,高句丽在城郊举行祭祀大典时,突然祭祀用的猪跑掉了。于是,琉璃明王就派薛支追赶逃跑的猪。

薛支一路追赶,一直追到到国内尉那岩一带,即吉林省集安市附近,才将猪捉住。此时,薛文发现这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回来以后,薛支便向琉璃明王提出迁都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琉璃明王确认尉那岩一带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于是,琉璃明王决定迁都。

经过一年的筹备,在公元3年冬天,高句丽将都城迁到国内尉那岩一带。就这样,国内城成为高句丽历史上的第二座都城。

198年,高句丽的政权传到了第十代王山上王手上。山上王执政后,积极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即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10000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这是1世纪至5世纪高句丽早中期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北有禹山,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

而早在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前,这里已有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土筑城墙,应是汉代玄菟郡辖下的一座城邑。国内城现有石质城墙是高句丽迁都后于3世纪所建。

国内城略呈方形,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下部砌成阶梯形,逐层内收。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四角设有角楼,以提高防御能力。

部分城墙已失去本来面貌。现存城垣宽7米至10米,最高处三四米。

原有城门6处,南北各一处,东西各两处。东门叫“辑文门“,西门叫”安武门“,南门叫”襟江门“。

国内城的西南方存有大量瓦砾、陶片和完整的鎏金铜佛,应是有寺庙一类建筑;城东及城北,出土成排的础石、砖瓦等建筑遗迹、遗物,还有鎏金箭头、白玉耳杯、陶器等珍贵遗物,应为贵族居住址或官署。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墙,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墙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墙,使城外高墙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状就像向南倾斜的簸箕。城墙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四五米,由20多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

城墙的石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一米左右的女儿墙,女儿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两米左右。

全城有门址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见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未发现门址。

丸都山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注入通沟河。

城内有地面遗迹三处,蓄水池一处,墓葬37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

瞭望台也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的高岗上,用石块垒筑,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瞭望台北发现一处戍卒居住址。

东南有一蓄水池也称饮马湾。城内的墓葬以石坟居多,大约是山城废弃后埋葬的。

建筑群中有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有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

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

其中,集安城东北的龙山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20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

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碑文书法方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法家赏识。

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旁注]

夫余 又称“扶余”、“扶馀”,我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夫余族所建立的国家夫余国。这个国家后来又再发展成为北扶余、东扶余、卒本扶余、南扶余。古代北方政权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馀人。

鸭绿江 关于鸭绿江的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是因江水颜色似鸭头之色而得名。二是因上游地区有鸭江和绿江两条支流汇入,故合而为一,并称为“鸭绿江”。三是满语鸭绿乌拉的音译,在满语中本是“土地的边端,疆界的分野”之意。四是“鸭绿”一词为古阿尔泰语,是“匆忙的、快速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状态。

鎏金 我国古代的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隶书 亦称汉隶,是我国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四神 也叫做四象,四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我国古代中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军事上,在战国时期,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阅读链接]

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

另一个立国于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