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都会的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约公元前497年的春秋中晚期,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战国时为赵国的都城。晋阳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判。”晋阳城从创建之初就已具备“南制诸卿,北伐诸戎“的条件和功能。

晋阳还是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

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内讧,大夫智伯率领大夫韩康子虔和魏恒子斯围攻赵襄子的封地于晋阳城下,但是始终没有攻下来,于是他们引来晋阳城西南的那条晋水淹了晋阳城。

后来,赵襄子反过来联合韩康子、魏恒子灭掉了智伯,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三家分晋”。分别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与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至此,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979年,宋朝灭北汉后,宋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3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一把火焚烧了晋阳,继而引汾水灌入,晋阳古城被夷为平地。

晋阳古城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晋阳古城营村附近的30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内有大量唐代遗物;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在该地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米,西墙长约27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晋阳古城在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它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

东魏大丞相高欢定晋阳为“霸府”,修建了晋阳宫。到北齐晋阳更是作为别都,竭力营建不已,把春秋末期董安于所筑的“周四里,高四丈”的晋阳城改建成宫城。到北齐后主高纬已建成,史载“七殿,两宫,十二院”的大明宫城,壮丽超过邺城。

大明宫南殿台遗址的南殿台和北殿台地下还有砖砌的地道连通。

西城也叫府城,城墙北段为西晋末年并州刺史刘琨为抵抗匈奴所筑,史称“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内城城墙在现古城营村内,它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大名城东西走向的城墙,也就是说是春秋末期董安于筑的晋阳城南城墙。

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千米。

在古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旁注]

五代时期 又称“五代十国”从907年至960年,是我国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统一全国前的历史时期。五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5个朝代。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西汉戍边 西汉时期,政府总结了西征失败的教训,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田又进一步扩大,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而且发展了生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琉璃 亦称脱蜡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成,经过10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伦美焕;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董安于 又称董阏于,春秋末期晋国人,是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董安于审时度势,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

石窟 古时一种临崖开凿的侧洞,内有壁画、佛像及佛教故事石刻等艺术作品。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阅读链接]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30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3座小城遗址。

1999年太原市成立晋阳古城研究所以来,晋阳古城遗址各项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结合国家大遗址保护的整体思路、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古城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局部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考古调查基本探明了城池遗址的四至范围、城建大致格局;通过对局部点位的发掘,廓清了古城营村的自北朝至明清堆积丰富的文化层面貌,了解了西城墙和西护城河的形制特征和时代属性;另外还通过小探沟发掘,由点及面地连缀了唐五代至北宋时期遗址地层里厚积的焚毁层,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晋阳城被火焚水淹的历史。

随着各项田野考古工作的展开,古城址保护和规划工作也在陆续展开,2006年《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得以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