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国的临淄故城

临淄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部和北部,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当时列国之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淄因东濒淄河而得名,南面山峦起伏,山岭绵亘,有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东、西、北三面是辽阔的原野,这里土地肥沃,河系纵横,盛产五谷。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具有渔业和盐业的便利,可谓是物华天宝。

姜尚辅佐姬昌、姬发父子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后,被封于齐地,建都临淄。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在描述临淄的繁盛时说:“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齐国传至六世,为了避免东方莱夷的侵扰,被迫迁都到薄姑,即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齐献公率营丘人杀了他的哥哥齐国胡公,返都营丘,于是把营丘改名为临淄。

春秋末年,齐国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在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陡坡上挖洞为灶。

田和自立为国君,被称为田氏齐国,仍然以临淄为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

齐国故城建于淄河的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共有门13座。其中大城是郭城,小城是宫城。

大城是官吏、平民、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的区域。

城的南边是官署的所在地,东北角以及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其间还分布有商业区。

东墙因临河修筑,十分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早期夯层比较薄,多为小杵夯,晚期夯层比较厚,多为平夯。

临淄故城大城有城门6座,东西面各一座,南北面各两座,门道宽度一般为10米左右。

城内有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棋盘式的区域。

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城壕与天然河流有机相连,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用水、排水和城市防御系统。

临淄的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角,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城的北部是宫殿区,东北部嵌入大城。

小城现在尚存有夯土台基,称“桓公台”。它是全城的制高点,传说是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时,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

西部是苑囿区,这里曾修建了大规模的离宫别馆,建筑华丽,景色优美。

小城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一座,南面两座。东门和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

小城内的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8至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6米左右的环城路。

据《齐记》记载,齐城临淄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记载没有确切方位,因此后人各执一说。

遗址现存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11座城门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米以上,最宽者达20米。

大城中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临淄故城的排水机制,显示了齐国人非凡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水平,被誉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的杰作。齐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修建而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

临淄先民们又在南城墙和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以及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

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他们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建出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

在临淄故城的冶铁遗址数量最多,多达6处,分布在大城和小城的各个区域。在最大的一处冶铁遗址内,特别是它的北部一叫有许多夯土基址,曾在此发现过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当是汉代的“铁官”所在地。

除了发现过冶铁遗址外,在冶炼业中还发现了冶铜遗址和货币铸造遗址。跟冶铁遗址一样,冶铜遗址也是分散在大城和小城各处;而货币铸造遗址则分属于不同的时期。

在繁荣昌盛的齐国临淄,手工业非常发达。所以故城内手工业遗址非常多。临淄齐国故城内的制骨作坊遗迹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和北部,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地方,即崔家庄东北部,河崖头村西南部,东古城村以南部,田家庄东北部。

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

临淄齐国故城名胜丰富,除了地面上的名声遗迹,还有地下的著名墓葬。在齐故城郭城东北部有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

其中齐都镇河崖头村的墓葬就是齐景公的墓。这是一座“甲”字形大墓。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石块垒砌。

齐景公墓周围的殉马坑大部分保存完好。北面西段54米,有殉马145匹;西面南端30米有殉马83匹。殉马排列密,全部殉马当在600匹上下,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旁注]

食邑 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我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盛行于周。

齐桓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封泥 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是古代用印的遗迹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姜尚(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是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齐地,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阅读链接]

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淄博市区政府拨款,在临淄故城殉马坑就地建起了具有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的殉马展厅,并对马骨采取了防水、防腐、防尘保护措施,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

著名的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看后,即席挥毫写下了“殉马奇迹天下无”的赞语。

国际友人奥地利前总统基希施莱格博士看后,当场写下了赞颂的美句:“这是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真正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