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久的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鲁,并建都于曲阜,至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先后传25世34君,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中很强盛的番国,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曲阜鱼国故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城的四周围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各辟城门3座,南面辟有城门2座,门道宽7至15米。

而南面两座门的外侧有夹门的墩台,应该就是《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

内城在外城的西南角,平面近方形,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内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春秋至西汉的鲁王宫殿区和太庙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庙,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着衙署、商业区和住宅区。

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墙东门,直指城南的夯筑台基。宫城、南东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3处大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

这和《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规划相类,而与其他东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设计思想。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全城。故城的北部和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排列十分密集。

大城西部分布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有墓葬200余座,墓葬可分甲、乙两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器墓。

曲阜故城墓葬中的大型东周墓的墓室面积达一两百平方米。西周、春秋墓的铜器组合和器形与中原地区一致。可能乙组墓是周人墓,甲组墓是土著墓。这两组墓葬和遗址出土的陶器表明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等形成的。

墓区内存有许多的青铜、陶、骨、蚌等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瓮、钵、盂、盘、鼎、釜、洗、折腹盘等。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腹盘。

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时出现暗纹。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流行。此外发现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东周、汉代瓦。汉代瓦当多为卷云纹图瓦当。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的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痒痒挠”。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痒痒挠”了。

这两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来挠痒,其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

这两件“痒痒挠”雕刻得如此精细,既实用又美观,说明“痒痒挠”绝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

曲阜故城遗址中的这些随葬品带有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也证明了周代鲁文化是综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

[旁注]

周公旦 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为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比较出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春秋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03年,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太庙 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洗 我国古代实用物。洗,可作盆使用,亦可作釜使用,夜晚用作打更。洗的口沿外展,平底。腹部对饰两个铺首衔环,环子作提手使用。

[阅读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调查。1956年以后成立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

1977年至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揭示了故城的概貌。同时,山东省文物管委会就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和群众性的保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