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冠军杨云和

杨云和的家庭很不幸,他从小就失去父母之爱。他降临人间时,迎接他的不是父母的宠爱,而是家庭的急剧裂变。年迈的奶奶不忍心嗷嗷待哺的孙儿被丢弃,便把他从安徽农村抱到了上海。

杨云和从懂事起,就羡慕着邻居的“小皇帝”们在父母的宠爱下游公园、逛商店。他是多么想有个温暖的家啊,可他没有,只有年迈的奶奶和他相伴, 犹如路边的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却利用一切缝隙顽强地生长着。

杨云和 7 岁那年,奶奶送他到附近的小学去读书。

有一次,小云和因贪玩,读不出拼音,被老师“关学”。奶奶知道后, 急匆匆地赶到学校。老师以“临时户口”为由,要云和退学,奶奶心里如刀绞般难受,想到小云的不幸,禁不住失声痛哭。老师被感动了,终于答应让小云和“试读”。

回家之后,奶奶流着泪对小云和说:“孩子,要争气,要争气啊!”望着满脸泪水的奶奶,云和“扑通”一声,跪在奶奶面前,放声大哭。

小云和发奋了,他把全部心思放到了书本上。家里很拥挤,他睡觉的地方是一个简易的矮阁楼,人根本无法站立。但那是属于云和自己的小天地, 他就在那个小天地里读书做作业。家里缺柴禾,奶奶经常要云和去捡,云和从不拒绝,他体谅奶奶年纪大,手脚不灵便。他抓紧时间做完功课,然后就挎着篮子走出去。就在捡柴火的这段时间里他一边捡,一边背课文。

他没有钱买书,街上的画廊、阅览室里的报刊杂志就成了他课外阅读的资料,就连路上印有文字的纸片,他也要捡起来,看上一会。有一次,老师发现他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动脑筋爷爷》,感到很纳闷儿,杨云和才上一年级,还没识几个字,他是怎么读的?询问才知道,那本《动脑筋爷爷》其实是本没有装订的散装书,是奶奶捡回来准备生炉子的,被云和看见,如获至宝,拼拼凑凑地订成一本书。然后,便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读不懂,他就跳过去;读懂了,再回来看前面的。这样反反复复地读,竟被读得八九不离十,还在伙伴中讲得头头是道。

杨云和由此也越来越爱读书了,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

杨云和读中学之后,他不与别人在穿着上比高低,他依旧穿着一条接了一截又一截的长裤,一件补了又补的衬衫。他只用一个又一个 100 分来解脱内心的苦闷;只用一本又一本神奇变幻的书和一道又一道扑朔迷离的习题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学校当时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由于好奇,杨云和也报了名,从此他便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云和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房时,感到什么都新奇。他小心翼翼地在机房里东瞧瞧,西摸摸。计算机光屏上显示出各种图形、数式⋯⋯他看得心都醉了。

多么神奇的谜啊!他完全被吸引住了,想要解开这个谜,想在计算机的领域里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学会了按编好的程序打图形,打数式。但他并不满足,他要学编程。于是他就天天去机房缠着辅导老师,要老师教他编程序。老师自然最喜欢这样好学的学生,就把有关书籍借给他看,并进行辅导。杨云和完全着迷了,一有空就往机房里钻,几乎到了离不开计算机的地步。

他边学边实践,在验证自己编的程序时,他常常忘记吃饭,以至于辅导老师“赶”他走,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终于,当别的同学依旧热衷于把电子计算机当作游戏机玩的时候,他已经能自编程序了。当他第一次按自编的程序熟练地操纵着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出各种图形、数式时,脸上露出了欢乐和惊喜之情。

杨云和并没有陶醉于初步的成功,他知道要揭开计算机的奥秘,还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于是,他又向新的高峰攀登了。他从资料室借来了《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高等代数》、《组合理论的基本方法》)⋯⋯等参考书,回到家后,就钻进矮阁楼,潜心阅读。他边翻资料边作笔记,竟抄了密密麻麻五大本笔记。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他在全国“浪潮杯”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上海市 BASIC 语言(上机)竞赛、“启明杯”计算机竞赛、全国首届信息学竞赛等大赛中屡次获奖。

有些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杨云和没这个福气,只有矮阁楼伴随着他的日日夜夜。有的家长不惜金钱, 买来一本本书点缀孩子的书房。可杨云和没有这样的条件,奶奶退休工资很少,生活都过得挺艰难,哪里还有钱买书呢?他只能靠借书去丰富自己,不管是图书馆还是小伙伴的,他都想办法去借,借到后马上就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有一次,他从同学家借来了全套《儿童计算机世界》,就一头钻进矮阁楼,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时值盛夏,骄阳似火,他的矮阁楼像个蒸笼似的, 热得他满头大汗。他赤着膊,端坐在矮阁楼里,认认真真地看书做笔记。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鼻梁、面颊、两臂不断地往下掉,他全然不顾;他头脑中只有计算机、程序、图形、数式⋯⋯

杨云和终于从简陋的矮阁楼里站起来了:1992 年夏,杨云和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行的国际信息奥林匹克竞赛,经过紧张的拼搏,他不仅得了金牌而且成绩是满分。当他站立在金碧辉煌的授奖大厅领奖台上时,眼眶湿润了, 这是幸福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