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隼试翼

——记第 18 届国际物理

奥林匹克竞赛铜牌获得者吴爱华

“吴爱华要到德国参加第 18 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了!”消息传开,在荆州中学校园内引起哄动。同学们在钦慕之余,都在心中琢磨:代表我们中国中学生出国参赛,吴爱华是个什么样子呢?

其实,吴爱华除了鼻梁比一般人更高些外并无突出之处,平常的穿着, 色彩和样式都远离新潮,显得单调、陈旧;走路有点摇摆,乍看起来似乎给人以笨拙之感。在学校为他举行的欢送会上,他站在台上满脸通红,一言不发,或许是有千言万语说不出来吧。

1986 年下半年,湖北省中学生物理竞赛第试(笔试)揭晓,吴爱华取得

了第一名。实验操作比赛将在明年 3 月举行,以决出总成绩的名次,为当年

夏天在当时民主德国举行的第 18 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物色对象。

吴爱华平时的学习是极勤奋的。可是省里大赛得了第一名之后,欣喜之余,他有几分松懈了。物理老师反复提醒他: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不能有丝毫大意,况且,实验操作比赛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扎扎实实训练。但吴爱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设计的训练题目, 没有一一落实。结果在实验操作比赛中不仅丢掉了笔试中领先的优势,而且被别人超过了不少分,虽然总成绩还是全省第二,却输得令人惋惜。

返校后,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他,不是批评他只得了第二名,而是批评他志向不远大,批评他积极进取意识不强。班主任教导他,作为学生,在学习和为人等方面,通过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努力这条途径去好胜、求胜, 是高层次的追求。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争取对祖国、对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是应该有点好胜精神的,吴爱华自己心中也想到:为什么在二试前及二试中我没有那强烈的好胜心呢?有什么值得自满啊,我只不过把我们祖先总结的经验掌握了很小一部分而已,至于创造,我还没摸到门径呢,又有什么值得满足呢?

他想起了年过半百的物理老师对他孜孜不倦的教诲,班主任期盼的目光⋯⋯想到这些,吴爱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去做。

这之后,省里成立了集训队,在集训期间,吴爱华刻苦努力,以昂扬的斗志,高效率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国家队。

吴爱华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当他第一次见到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第一次见到在课文中已经熟悉的民族英雄纪念碑,感到自己周身的血液一下子快速奔涌起来:老师、父母经常教我好好学习,为国争光,站在这五星红旗下,这一目标是多么贴近而实在啊!吴爱华情不自禁地捏紧了拳头。

五月的北京,鸟语花香,春色迷人,吴爱华没有顾及这些,他的时间非常宝贵。吴爱华已一头扎进了物理的海洋。课程内容是大面积的,思考是高强度的,练习是密集型的,每一节课都是一场战斗。面对一大堆一大堆的练习题,吴爱华便如同在深山里寻找宝藏般去攻克。

这样的训练,使从全国各地来的“天才”们也深感难以应付,要全面掌

握、融汇贯通就更困难了。有一次考试,练习题是超难度的,能及格就很不容易,但吴爱华竟超过了 90 分。最后,经过几次综合测试,吴爱华以总分第二入选五人组成的中国代表队。

吴爱华又一次胜利了。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最诱人的是进北大、清华深造。而这两所海内外闻名的大学也有人向他表示:无论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是否获奖,都可以免试录取成为该校学生。

这是值得高兴的,吴爱华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也表露出这样的意思: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获奖与否,关系已不大,到现在这一步就很可以了。

不几天,吴爱华就收到父亲从家乡寄来的信。信的内容像烈火一样灼烤着吴爱华的心。

吴爱华的父亲是一所乡村中学的教帅,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他总是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导他们以报效祖国为志。他在信中对吴爱华说:国际竞赛,本来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你现在代表我们国家的几千万中学生,在为中国人争光,争荣誉,怎么能以这种状态参赛呢?你要作更充分的准备,多考虑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拼搏。

父亲的一番话像重锤敲在吴爱华的心上,读了父亲的信,他看到了自己的短处。自己不是早就有志于理论物理这难攀的高峰了吗?不是常为我们共和国少诺贝尔奖而扼腕吗?我是不能彷徨犹豫的。

吴爱华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前进的路,他比什么时候都更自信、更沉着, 并且高度自觉地去做参赛的最后准备。

1987 年 7 月 12 日,民主德国耶拿市。第十八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成绩揭晓,中国队获团体第三名,5 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奖,吴爱华获得了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