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人杰 俊采星驰
——记第 24 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张俊安
富庶美丽的江汉平原,地灵人杰,俊采星驰。1993 年,又一颗世界级的新星从这里升起,为璀璨的星群增加几分辉煌。他,就是第 24 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第一名)获得者,沙市三中学生张俊安。
他,出生于 1976 年,先天不足,难产,身体羸弱。爷爷为他取名“俊安”
——漂漂亮亮,平平安安。没有早慧的迹象,两岁才会叫“奶奶”。
在幼儿园里,小俊安那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脑瓜充满了奇丽的幻想,彩色胶泥成了他驱遣想象的工具,洁白的纸片涂抹着金色童年之梦。搭积木, 依葫芦画瓢,只是把平面图竖起来,多没劲,一天,他突发奇想:“妈妈, 我要搭可以住人的房子!”“好哇!”妈妈心中暗喜:小家伙有了空间想象力?一座座立体的房层搭起了,小俊安沉浸在喜悦中。上了小学,摆弄玩具的兴趣依然不减,手工课成了最喜欢的课。老师发的手工材料全做完了还不过瘾,又向哥哥要,向亲戚邻居的哥哥姐姐们讨,把高年级的手工材料都拿来做。做好了,摆在家里展览博取大人的夸奖。
学校里的教学进度太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容易,小俊安就读故事书,下象棋,看电视动画片。那时,电视台经常举办知识竞赛,抢答器的嘟嘟声,一下子抓住了他。大人看彩电,看电视剧,他一个人守着黑白电视机, 参与竞赛,争着抢答。知识,啊,知识,奥妙无穷,趣味无穷!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小俊安超前自学的心扉。妈妈的一位同事到家里玩,见他机灵有趣,便教刚学加减法的小俊安演算二位数乘法,呀,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同学们只会加减法,我却会乘除法,仿佛一下子长高了许多。我还要长, 还要长!他把小学生读物上的数学题都找来做,比他大四岁半的哥哥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课本,统统成了他的课外读物。争强好胜,驱使着小俊安扑向知识的海洋。
七八岁的孩子求知欲如此旺盛,父母是又高兴又心疼。父亲张泽波、母亲李寿华均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的育儿观是顺其自然,道德品质上严加管教,学业上不施压力。孩子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尽量提供方便;鼓励孩子遇到疑难问题自行解决。这样,造就了小俊安独立钻研的性格。
小学三年级,小俊安崭露头角,全校数学竞赛第一名。小学五年级,在一次高难度的数学竞赛中小俊安得了个满分。小学六年级,大寨巷小学推荐他出席了省少代会。
小学毕业了,酷暑难当。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已经自学完初中代数的小俊安在征求哥哥的意见,是自学平面几何还是初中物理。讨论的结果,决定专攻几何。暑假,没有任何作业负担的小学毕业生正是尽情嬉戏的好时光, 小俊安却挥汗如雨,在几何的山峦上攀援。
在崎岖山路上步履艰难的张俊安,进了初中后,也曾抵抗不住诱惑,一头钻进了电子游戏机的丛林。自幼爱看动画片,现在能亲手操纵“动画片”, 该多么有趣。但是,张俊安不是那种忘乎所以的孩子,日常功课他应付得妥妥贴贴,课外超前自学也在断断续续进行。就这样,他自学完了初中的物理。
偶然做了一份中考物理卷,可得 82 分。这引起了五中领导的重视。父母一合计,这孩子,学习太没压力,光贪玩,让他跳一级,读初三。学校领导当即同意,让他跳级。
为了赶得上新班的学习,暑假,他不玩了,自学初二英语,每天一课, 跟着磁带读。两册英语课本啃完,新学期开学,顺顺当当接上新课,且成绩优秀。
老师赏识,家长高兴,自己也踌躇满志。参加市数学竞赛,全部做完试题提前交卷。看来胜券在握,拿一等奖如探囊取物。可是一揭晓,仅得三等奖!张俊安大哭一场。家长询问详情,方知他解题不写过程,只写答案,有的试题甚至写上请参阅某书某章某节。嗨!这毛孩子!
遇到挫折便消沉,不是张俊安的性格。他继续自学,超前自学。清晨、中午、晚上;星期天、节假日;酷暑、严冬。电子游戏机已与他无缘,枪战片、武打片不屑一顾。他品尝到了高中数理学科的甘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简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吃饭时,突然放下碗筷手舞足蹈:“哈,这道题我想出来了!”
1990 年,张俊安升入了高中,来到沙市三中这个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摇篮。八十年代以来,三中培养的选手多次获得全省,全国理科竞赛一、二等奖。适逢其会,此时,市委向三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问鼎国际奥赛?入学不久,班主任、物理教师李邦隆便看中了这棵苗子,并向学校奥赛
训练总教练、物理特级教师胡良栋作了汇报。张俊安是幸运的,有如此优越的环境,如此优秀的教师,老师给他指点自学的门径,教给物理思维的方法, 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张俊安是倔强的,一心专攻数理,其他学科有些放松, 考试总分排名由年级第一降到第七,他却不在意分数的排名,痴心不改。张俊安也是勇敢的,刚刚由老师引进物理学的大门,尚未窥其堂奥,便常与老师讨论、辩论以至争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年近古稀的胡老师, 面对着孙子辈的学生,欣慰的笑了。
寒暑易节,转眼 1991 年全国物理竞赛湖北省预赛在即。仅经过一年训练的张俊安披挂上阵,荣获一等奖。赴汉复赛,理论考试脱颖而出,位居第三。回沙市准备实验竞赛,为时仅仅半月,仪器完全陌生。一双自幼练得灵巧的手,使他迅速掌握了实验技能。赴省再赛,他别出心裁,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电流补偿电路实验,凭着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电路来,弄得评委老师莫名其妙,判他错了,不给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不服评判据理力争, 经评委讨论,方才认定其创造性的设计。实验得分加理论得分,总分跃居第二。
自信稍稍过了度,便成为自负。一路斩关夺隘的张俊安有些志得意满了。九月间,赴桂林参加全国决赛。试题既多且难。别人出言谨慎,检点着自己的不足;他却沾沾自喜,得意着自己的成功。竞赛揭晓,张俊安傻了眼—— 第 26 名!刚训练了一年的学生便取得如此成绩,胡、李二老师兴奋不已。可是,急于事功的张俊安却痛哭不已。铩羽而归,张俊安情绪低落。再参加全省数学赛,只得了个三等奖。雪上加霜,各科成绩优异的张俊安在学校评比中,因体育未达标没评上“习坎之星”(学校最高奖)。
近三个月,在懊丧的阴影中徘徊。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无意中,一本维纳的自传拨动了张俊安的心弦。维纳,一个旷世神童,少时得意,上大学和工作后却历尽坎坷,屡经挫折终于成就事业。从维纳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的曙光。不经几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一天,胡老师把张俊安叫到办公室。“情绪安定了吗?”一句亲切的话语,引得他热泪盈眶:年近古稀的胡老师啊,我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胡老师的一周三次辅导又恢复了。可是,好景不长,一次讲课时,老先生突发了脑血栓,这一来,辅导张俊安的重担全落到李老师及其他物理老师肩上。医院里,病榻前,胡老师还在谆谆告诫: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 努力锻炼,争取体育达标。
张俊安记住了。他心无旁鹜,高中物理、大学普通物理、国际奥赛试题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专著,手不停披;短跑、长跑、跳高、跳远,逐项攻克。有志者事竟成。体育成绩达到八十分! 1992 年全国物理预赛湖北赛区第二名,由范建国,李邦隆教师带领赴省复赛,稳居第二,赴合肥决赛,获全国第二名!此时,张俊安被评为“习坎之星”,成为沙市三中的希望之星。
1992 年 10 月,张俊安获准加入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集训队,来到了北京大学附中。昔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张俊安临沧海而望洋兴叹。啊,如此浩翰的知识海洋,唯有以“苦”作舟去探险!一天八节课,晚上自学;三周一大考,每考四小时;饮食不佳,时常停电。张俊安是焚膏油以继晷,累得头昏脑胀,嗡嗡耳鸣也不敢稍有懈怠。八个月培训,11 次考试, 张俊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出席第 24 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一号选手。
1993 年 7 月,中国代表队直飞美国。飞机上张俊安的心沉甸甸的。老师的期待、家长的嘱咐、祖国的重托,稚嫩的双肩能否承担?
飞机降落在纽约,然后转道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赛场设在威廉玛丽学院。
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来贺电,向各国选手致以问候,“我恭祝诸位的努力给自己带来的殊誉,并相信诸位将展示贵国的自豪与尊荣。”
祖国的自豪与尊荣,在张俊安心中有何等的重量,母亲,你的儿子要为你拼搏!
7 月 12 日,理论考试,三道题,五小时。题目虽少,难度不小,份量非轻。一道题,又一道题,要求推导带电粒子在一根无限长带电直导线旁的运动状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张俊安屏除一切杂虑,精鹜八极,心游万细, 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剩一刻钟了,大势去矣!他凝神覃思,遇险不惊,创造思维发挥到了极致,物理学中罕见的积分公式
dx Ax 2
= arctgx + c竟然奔至眼前。霎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好个张俊安,力挽狂澜于既倒,喜折丹桂于蟾宫。理论考试加上隔日的
实验考试,以总分 40.65 分的成绩,与德国选手哈罗德·菲弗并列第一名! 中国的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之星,在美利坚国土上翩然升空。
佩戴着金牌的张俊安,直奔赛场上的五星红旗旁,深情地捧着国旗,留下永世难忘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