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
——记第 22 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夏煜
江城武汉的八月,酷暑异常,在铭新街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在进行着新生资格审查和考试。小煜的心是紧张的,而他父母的心更紧张。因为他们在外地工作,户口不在本地,小煜的名字后,有“借考”、“借读”的字样。这意味着对小煜的考试要求会更高。
考试终于结束了。 “真不错,这孩子聪明灵活,做得快,答得好,我们录取了⋯⋯”老师
们对小煜赞不绝口,有的老师当即表示愿意把小煜放在自己班上。父母和孩子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不久,父母回到北方去工作,把 5 岁的小煜留在江城,由外祖父母照顾。老人对孩子是十分疼爱的,照顾得十分周到,他们也无时不在关心着小外孙的生活和学习。
小煜的学习是勤奋刻苦的。有一天晚上,小煜按惯例伏案写作业,但见他的稿纸用去一张又一张,可作业仍未做完。夜深了,外祖母多次催他早睡, 待明天再做,可是他硬是不松气,非要做完不叮。外祖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禁嘀咕起来:“老师也真狠,出这些题⋯⋯唉!”已是凌晨二点,小煜趴在书桌上睡着了,直到天亮了还未醒。老人不忍心喊醒他,于是就带着小煜的作业和稿纸到学校向老师请假。老师检查了他的作业,发现他把一道数学题抄错了。再看他的稿纸,密密麻麻地写了七八张。他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不乏大胆的质疑和假设。题目虽未最终给解出来,但他因错得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这使老师惊叹不已。
读书、思考和解题,是小煜的最大乐趣。
当时,铭新街小学与武汉少儿图书馆是对口往来单位。一听要去图书馆活动(做清洁)的消息,他就特别激动。在那里,一搞完劳动,小煜便投入书的海洋。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一块新鲜的面包上”, 既解饥又惬意。
“知识的天地竟这么大!”小煜在日记中写道。自此以后,只要有时间, 他便往图书馆或书店里跑。几年间,武汉的图书馆和书店他几乎跑遍了。而他买的书,一本又一本,堆成了一座小山。
买书是为了读和用。小煜根据书上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自我设计。比如下棋,他就自己设计了狮子棋、足球棋、英雄棋等,不下 10 种。
5 年过去了,小煜在铭新街小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里,他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关心与教育。小学毕业后,他进了武汉市一所重点中学——第六中学。
“啪!”一声枪响,“夏煜,加油!”人声鼎沸。这是在六中的一次运动会上,夏煜正在 800 米比赛中拼搏。800 米,尤其对初中一新生来说是一次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参赛者中不乏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之辈,相形之下, 夏煜就瘦弱多了,他的个头只能坐在教室里第一排。如此形象,夏煜却敢于同几名大个子一争高下。虽然,他以一步之遥落在大个子的后面,但他那紧追不舍咬住不放的狠劲,却叫大个子不敢稍有懈怠。
如果说,运动场上的角逐有声有色的话,那么,课堂上的竞争便平静得多,深沉的多。虽然二者形式不同,但后者付出的代价更多。
紧追不舍,咬住不放,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对待学习,这就是夏煜的性格。单独命题进行入学考试,他的学习成绩是年级第 9,可是,两年之后,他已成为全年级遥遥领先的佼佼者。
在初中毕业时,夏煜给他的代数老师写了一份思想汇报,题目为《我是怎样学会自学的》,文中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他在学习上那种紧追不舍、咬住不放的精神。他写道:
“在初中这短短 3 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我是怎样学会自学的呢?⋯⋯在小学考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只考了85 分,许多同学的分数比我高。我进初一后,强烈的夺魁心理使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那时,数学课恰好上实验教材,需要我们自学。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我是听“满堂灌”听惯了的。因此,和别的同学一样,对自学感到不习惯。我于是订了一个自学计划。第一,认真读实验教材,反复领会其中意思,不懂的问老师,一定要弄懂。第二,适当做读书笔记,对于概念一定要抓住每一个字。第三,作业要全部完成。做到做完作业再对答案。⋯⋯此后,我坚持按这个计划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由于我本来就很爱好数学,加上自学习惯逐步养成,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比较好。⋯⋯我自己也很明白,超前学习是比较吃力的。但是, 我又想到,如果今天‘超’得好,以后就可以腾出时间做其它的事。这对我将更有利。⋯⋯”
从夏煜的感受中,我们不难发现,夏煜的突飞猛进,是他扎根沃土,在良师的诱导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的。
当然,夏煜的成长是离不开学校对他的照顾与关心的。在从初一到高二的 5 年里,六中领导亲自制定计划,组织培优,特别注意培养优生们刻苦自学的学风,超前学习的习惯和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除平时严格训练外,还有意识让他们参加校外各种比赛,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考场发挥能力。在几十次大小比赛中,夏煜均取得好成绩,同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场经验。
对夏煜的发展目标,学校最初有两种打算。一是让他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力争在全国高考中名列前茅,这是十拿九稳的。二是报考北大附中理科班,作为国家参加奥赛的预备队员,为走向世界作准备,这也是有希望的。两种目标,摆在夏煜、家长和学校面前。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何去何从,当时是颇难决定的。
“志当存高远。”夏煜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虽然前途铺满荆棘,但他决定以“坚韧不拔之志”去攻坚,哪怕冒点险,也要为祖国,为千百万中国中学生去争气争光。
有这样的好苗子,学校当然高兴了。经过研究,学校毅然放弃了让他争高考状元的这一较为保险的目标,同意了他参加奥赛的选择。
这个目标的确定。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扫清更多的障碍和困难。在校领导的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下,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制定出来了。由于学校为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奋,夏煜的发展很快,各种能力迅速提高。
夏煜数学原来是很出色的,但后来他转到了化学上。这是经过再三考虑
后才做出的行动,一是他认为搞数学的人特别多,而搞化学的相对少一些, 化学人才显得薄弱,需要加强;另外他也受到班主任的影响。他攻化学和攻数学一样,如鱼得水,且更有运用和实践的广阔天地。
1989 年初,还在读高一的夏煜,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附中理科
班,成为第 22 届国际化学奥赛的预备队队员。当时他们共 12 人,都是从全国各地层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夏煜在他们中间并不显得逊色。4 月底,理科班进行了严格的高水平的期中考试,夏煜的总分不仅名列化学科第一,而且也名列整个理科班第一。
又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夏煜与另外 3 人组成奥林匹克竞赛的最后比赛成员。
1990 年 7 月 17 日的法国巴黎。从 28 个国家和地区派来的 112 名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队员,汇集在这座国际大都市。
举世瞩目的第 22 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揭晓了,来自中国的 4 名选手全部荣膺金奖。他们是夏煜、吴颉、林傲和王庆根。犹如一声惊雷,流过塞纳河,响彻欧罗巴,震撼了五洲四海。
当鲜花和荣誉向他们涌来时,可夏煜却说:“这仅仅是开始⋯⋯” 是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这仅仅是开始,更艰难的历程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