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看重未来”
——记第 4 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陈杲
1992 年 7 月 19 日,德国莱茵河畔的文化名城波恩传来消息:在有 45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历时七天的第四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获得 3 枚金牌,1 枚银牌,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波恩颁奖大厅的高高的领奖台上,站在正中间的一位英俊少年,内着白色衬衣,外套十分合身的浅蓝西服,五彩绶带挂在胸前,下端的金牌引来一道道羡慕与赞许的眼光。他是谁呢?他就是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学生——陈杲。在激烈的角逐中,他以满分的最好成绩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金牌。
陈杲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常驻武昌造船厂军代表、高级工程师,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陈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他的好奇心特别强,遇事常问一个为什么。有一次照镜子,他看到镜子里有人像,用手去摸又摸不着,看看反面又没有, 他竟将镜子拆了,但还是没有找到镜中的人,结果将镜子打破看个究竟。至于家里的玩具,如手枪、汽车、坦克、电子表、闹钟等,他都一一拆开过, 真有一种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
上小学后,他特别喜欢看书,如《少年科技》、《科学幻想故事》、《趣味数学》、《十万个为什么》等儿童读物,他都看过,有的书还看过多遍。幼年的习惯也使他尝到了甜头,他做的天文望远镜、飞船、军舰还真像那么回事。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师大一附中(两门功课考了
194.6 分)。这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校风好,学习空气浓厚,富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他的特点很快被老师发现,学校让他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小组,让他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不被分数捆住手脚,他不想做分数的奴隶。
学校的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航模、书法、篆刻、摄影吸引了不少学生。陈杲特别爱好数学和计算机。在教师的培养下, 在初中阶段,他就崭露头角,曾经获得湖北省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当同学们向他祝贺时,他平静地说, 我的目标是国际大赛获奖。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于 1989 年开始的,这是一门新兴学科的竞赛。华中师大一附中是全国最早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学校之一,学校从1983 年起就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为了走向世界,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奥林匹克培训班。陈杲在指导老师余老师的辅导下,进步很快。
1990 年,陈杲作为全国优秀选手之一,赴京参加第 2 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组队选拔赛,结果因还存在一定差距而未能如愿。回来后,余老师为他仔细分析原因、找出差距、明确方向,鼓励和帮助他向新目标奋进。为了让他打下坚实的基础,余老师指导他有步骤地学习了《PASCAL 语言》、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计算法》、《人工智能》等大学专业课程。陈杲信心大增,眼界也逐渐开阔,学起来也更加主动了。有
时在用计算机解题时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年冬天,天很冷,又下着雨夹雪,他从下午课外活动起在学校机房里调试程序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还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为了不影响他第二天的学习,老师不得已将他“赶”回家。回家后,母亲发现他的头发都淋透了,问他怎么不把羽绒服上的帽子拉上来, 他说,他一直在思考刚才未调通的程序,并没有意识到在下雪。在暑假里, 他干脆就住进机房,一上机就是十几个小时。在计算机王国里,让计算机在自己的操纵下,运行出一个个满意的结果。
1991 年,陈杲再次赴京参加第 3 届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选拔赛。考试结果,陈杲又因为排在第四位而痛失良机。这次失利,对陈杲的刺激较大。因为经过一年的拼搏,他的水平的确提高很快,这次却未能冲出国门,心中难免不快。家长考虑到陈杲马上要进入高三,即将面临考大学,打算不再让他继续参加计算机竞赛了。指导老师则认为陈杲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希望的苗子,如果让他中途退出比赛实在太可惜,多次进行家访,同陈杲促膝谈心, 让他放下包袱,使他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同时还帮他正确处理正常基础课的学习与计算机培训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陈杲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并在当年举行的全国信息学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而获得了第二年再次参加国家奥赛队组队选择赛的资格。
第 4 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组队选拔赛于 1992 年 4 月初举行,在这次选拔赛上,陈杲终于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7 月份德国波恩举行的第 4 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陈杲力挫群雄,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金牌,为祖国获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