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 重点超越

——记第 34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杨克

1993 年盛夏,在土耳其举办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武钢三中学生杨克荣获金牌。

杨克刚满 17 岁,黑红的脸上架一副眼镜,紧抿起的嘴角显示出坚毅的神情。他聪颖而勤奋,从小就喜欢汲取知识。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学的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贫乏,就更想多学点。”杨克执著地追求知识,是一个迷上了学习的人。

他生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父亲是武钢热轧厂技术研究室的主任、高级工程师,取得过多项技术成果,有的获得了部省级奖和国家专利。母亲是武钢职工大学电气系的副教授,教学上很有成就,并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他们都是勤恳工作,努力学习的知识分子,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先进工作者。

杨克是独生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培育。上小学时,父母给他订阅了《小学生作文》、《东方少年》、《少年文

艺》、《少年科学画报》等一些杂志。上初中后,给他订阅的是《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中学科技》、《海洋世界》、《舰船知识》。上高中后,又增加了《知识就是力量》、《读者文摘》、《航空知识》、《计算机世界》、《电子与电脑》、《中国计算机报》这些报刊。许多刊物,他至今还保存在自己的书柜里,舍不得处理掉。

杨克的书柜里摆满了书,英语、数学、计算机方面的最多。此外,还有成套的“知识就是力量”丛书:《文明与自然》、《电脑与机器人》、《神奇的物质》等。还有“现代国防丛书”:《血与火的事业》、《来自太空的挑战》⋯⋯。他先后买了三套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几十本之多。他对各种知识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看书扩大了他的知识面,发展了他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和自学能力。

买书刊,父母从不限制他花钱,有一次,他一下子买回八十多元的书。可是,上高中了,他的零用钱每月只能得到五元钱,包括理发、学校不供应开水时买饮料,有时还要与同学共享。别担心他的钱不够,他常有节余。他不爱追求时髦的穿着,妈妈要给他买牛仔,他谢绝了,他经常穿的是父母的旧工作服。他从小就养成了吃饭不偏食、不吃零食的习惯。学校门口,一些小摊贩卖些不卫生的零食,老师要同学们不要买,最听话的是杨克。

每逢春游,许多同学比吃比穿,除了带许多高级食品饮料外,还要带很多钱买吃买喝乱花。可是,杨克带的都是一般食品、饮料,他的心思集中在“游”上面,从游中得到乐趣和收获。

杨克喜欢问“为什么”,因为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求知欲的一种反映,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的心理,是不会去询问“为什么” 的。好奇是追求知识的激发点。杨克除了问人,还喜欢自己去观察,弄清“为什么”。家里的小闹钟不能用了,电子打火器坏了,他就赶紧拿去拆开里面的构造,向父母问清楚原理。上小学五年级时,爸爸给他买了个能发光的陀螺,转速快时闪亮着红光、黄光,减速后就不亮了。这是为什么?玩着玩着,

他把陀螺拆开了,终于搞清了里面的秘密,从实践中超前懂得了中学物理课中讲的“离心力”。

动手做实验,这是杨克最感兴趣的活动。他用了许多课余时间制作航模, 按照《中学科技》上的介绍,边学边做,超前学习了不少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技巧。理化课本上讲的,有很多需要实验的,但是学校没有条件做。能进行验证该多好。于是,杨克就自己在家里作实验。冲洗底片照片的废显影液中含有溴化银,于是,他按照书上讲的原理,实验从中提取白银。课本讲到了制造火药的化学元素,于是他在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下,准备了棉花、硝酸、硫磺、木炭之类的原料,在家中的冶台上做起了制造炸药的实验。

他不仅仅是想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甚至还想发明创造。没有条件,他在炒菜上动开了脑筋。乘父母下班迟的时候自己掌勺,别出心裁地把各种调料的搭配与分量,把烹调的火候与加调料的时间,都进行了不同的试验。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迷恋电子游戏机,变化多端的游戏内容新奇而富有刺激,不少同学流连忘返,影响了学习、思想和生活。电子世界的确真奇妙, 对杨克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过不是电子游戏机,而是电子计算机。

为了让杨克见世面长见识,父母常常找机会带儿子出去,或探亲访友, 或参观旅游。从上学开始,爸爸就不止一次地把他带到武钢热轧厂去开眼界。高大的厂房里矗立着庞大的机械设备,发出巨响,喷着火焰的钢锭自动的连续通过一道道工序,被轧成越来越薄的钢板。这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吸引了杨克,他奇怪:生产现场上怎么只见到几个工人走来走去?爸爸把他带到电子计算机房,只见红绿指示灯不停的闪烁,原来操纵这现代化大生产的是电脑。他惊奇的问这问那,爸爸只是说:“现在讲给你听,你也不懂,好好学习,上了中学、大学,知识多了就懂了。”这种见而未识极大的激发了杨克的求知欲,并且使他从此爱上了这门新兴的科学,产生了一个美丽的“梦”。

1993 年元旦,杨克在全国数学冬令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后,清华大学免试录取他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杨克终于圆了小时候就追求的“梦”。

杨克从小就长得胖乎乎的。可是,他上体育课和参加劳动却相当积极。体育课达标,是杨克的一个难点,他常常连一个引体向上也做不好。不

过,他总是努力参与。每逢学校开运动会,他虽连一个项目也没参赛,但是却热心为同学送饮料,照看衣服,当啦啦队员,以至连体育老师也同意他这个体育还难达标的学生当“体育积极分子”。

他重视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例如:他买了拉力器在家中锻炼,他选择长跑作为晨炼的保留项目。每天早晨,他都坚持跑步, 围着家属楼的周围跑上一段时间,既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

他喜欢打乒乓球,爱看足球,有时也到场上去练一练。有个星期天下午, 是武钢少年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上课的时间,几个数学尖子嫌课堂气氛太沉闷,于是集体“逃学”,跑到长江边的沙滩上踢了一场足球。杨克也跟着“逃学”了,兴高采烈地跑得满身是汗。

杨克喜欢劳动。武钢十小五、六年级学生的劳动任务,常是冲洗厕所, 有些同学嫌脏怕累,慢吞吞地“磨洋工”,杨克却晃着胖胖的身体一盆接一盆地端着水冲厕所,汗流满面也不偷一会懒。班主任说他一点也不像一个独生子。上初中后,他仍然是这样,班主任说,每次卫生大扫除,他不像有些

男生那样耍滑头,到班主任最后检查任务完成的质量时,等在那里的常常是一群女生和杨克这个唯一的男子汉。

杨克乐意帮助同学,不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差的,不论是男生或女生。上初中时,班主任排座位时有意将男生和女生、学习差的和成绩好的排在一块。杨克的同座是个学习比较差的女同学,他就常常在学习上帮助她。考试时, 他先做完了题,有时也看看同座的答题情况,不过,他从不在考场上“帮助” 同学,而是都交了卷以后才帮助。

杨克在同学中威性相当高,小学四年级开始到毕业,每次选学习委员, 他都是全票当选。上了初中、高中,他和同学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从没有以高材生自居,看不起同学。

仅仅是学习好,不能算是好学生,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人才。杨克不想成天钻进书屋里,成为书蛀虫。

1986 年开始举办“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武钢十小数学老师列凤云看中了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比较高的杨克。杨克善于动脑子,有些难题只要老师点拨一下,他就做出来了,而且常常能一题多解。有一次,数学老师带病上课,但讲话很困难,同学们就建议让杨克代讲课,教师信任地同意了。他开始讲得有点拘谨,后来在老师的提示下,居然把课本上的例题讲得非常清楚。

参加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赛前夕,杨克练俯卧撑时,头被狠狠撞了一下,感到头晕乎乎的,有点轻微脑震荡。但是,他仍然坚持去参赛,取得了武汉市第七名的好成绩。

初中阶段,杨克在数学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初二时,在第二届“天府杯”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是武钢学生中唯一的。初三时,他在广州、福州、武汉、重庆、洛阳五城市初中数学联赛中也获得一等奖,接着,又在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其他学科中的一些竞赛中,杨克也取得了良好成绩。

上了高中,他虽已把数学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但是,对其他学科的兴趣不减。知识是相通的,各门学科互相支持,知识的塔基越宽大厚实,塔尖才能垒得越高。

上高一不到两个月,杨克只匆匆把高中三年级数学课程学了一遍,就第一次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只获得了二等奖。这次练兵,使杨克感到, 数学是难啃的硬骨头。

1991 年 10 月,杨克第二次参加了全国数学联赛,虽获了奖,但排名全省第七,未取得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资格。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产生了障碍,为了考卷的完美,他细致地演算,花了四个小时,做最后一题时只剩下半小时了。本来这道题难度并不大,然而由于有些慌乱,造成了表达不严谨,出现差错。

经常胜利的人在挫折面前容易低落,使人丧失信心,这也是个心理素质问题。当杨克看到这次冬令营有两个和他一样的高二学生入选集训队,还有一个高一的学生也入选了,他的心理上出现了障碍:焦躁、信心发生动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训练出成绩。在赛场上发挥出竞技水平,杨

克终在钱老师和父母帮助下消除了心理障碍,投入到卓有成效的训练中。1992 年秋,他再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又出现了来自客观的更大障

碍,有道试题他的解法新颖而简洁,可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这道题被扣去

了不少分,总成绩被列为全省六名之后,不能进入湖北代表队参加冬令营。钱教师和杨克都充分相信自己,杨克再次以“自费生”的身份去参赛,取得了成功,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学生。

在集训队里,20 余名数学高手进行了激烈竞争,杨克顽强的拼搏,35 天中进行了 11 次考核,他以第三名的好成绩入选六人组成的中国代表队。冬

令营中的前六名只有 2 人入选,前三名中仅有杨克 1 人入选。

学习是一条路,无论是平坦还是崎岖,杨克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