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在天空的耀眼双星

——记第 31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银牌获得者王崧和库超

1990 年 7 月 11 日,北京海淀体育馆内,弥漫着节日的气氛,欢乐的鼓乐和热情洋溢的歌舞迎来了五大洲的佳客宾朋。人们正以激动的心情等待着第 31 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开幕。

在中国队的六名选手中,有两名选手似乎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俩个头相近,年龄相仿,胸前都挂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他俩就是同龄但不同年级、来自同一出生地和同一所中学并几乎同时名噪海内外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学生王崧和库超。

就从他俩怎样相识并成为“哥俩好”开始介绍他们吧。

一天,陈老师在讲了一道几何题的常见解法后,面对 60 多位学生故意漫不经心地问:“谁有别的或更好的解法?”话音一落,王崧就站了起来:“可用解析法!”接着噼啪地讲了一通。陈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又面对大家说: “会不会还有第三种解法?”

“有。”王崧又未加思索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还可以用三角函数法。”接着他讲了自己的道理。

待王崧有条不紊地回答完毕,素来专找强手挑战的库超就有些坐不住了。他暗暗佩服起王崧来。他开始注意他,研究他,接近他。不久,他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哥俩好”了。

要好的“哥俩”,若论起个性来,却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

论做题,库超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论证严密,步骤完整;王崧则满卷子牵藤结瓜,这里少步骤,那里丢公式,难得规范标准,尽管最后的结论一般不会出错。

论全面发展和自理能力,总体上王崧不及库超。库超不仅门门学科优秀, 个人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具有较出色的组织才能。高一他担任新组建的一班之长时,正遇上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生病住院,尽管班主任外出不在学校,库超还是独挡一面地挑起了担子,组织同学轮流看护,不仅使生病的同学较快地恢复了健康,而且帮助他及时补上了落下的课程。这一年,库超所在班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除此之外,库超在唱、演、跑、玩等方面也样样能干,堪称学生中的全才人物。

从小学到高中向有“获奖冠军”之称的王崧,其超常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课上。他曾创造一人所得分数比团体总分第二名还高出 27 分的“百科智力竞赛”纪录,创造过在全国高中学科竞赛中数、理、化三科同一年级获省级二等奖以上的纪录。可以说,就文化课而言,王崧科科优异,但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成绩始终不能达标。

在高中的一次理科智力竞赛中,作为班级主力队员,王崧的表现是心到口到手不到——嘴里说出了正确答案,手却没有揿响抢答器;结果,要么违例,要么答案作废。为了能使体育成绩达标,他曾苦苦努力。有一段时间, 他在课间专门练习立定跳远——双脚并拢跳台阶,可是最终还是双脚不能同时着地,总有一条腿颤颤悠悠地悬在空中。

不独如此,和同龄人相比,王崧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差,常常丢三

掉四,有时他对季节变换天气变化反应迟钝。夏日的阵雨风暴过去了,他肩扛雨伞,脚蹬雨靴,咣咣啷啷地大步走在尘土飞扬的水泥路上。每遇这种情况,库超也总忘不了提醒一声。

正因为如此,这哥俩友谊日深,攻读数学的能力也在互相切磋中日益加强。

1989 年 10 月,哥俩同时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并同时脱颖而出,双双踏进第五届数学冬令营;次年二月,哥俩再次在冬令营中名列前茅,齐步踏入国家集训队。

他俩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厚望。在南京师范大学集训的日子里,哥俩出门同行,相互切磋。在生活上,库超更多地给予王崧兄长般的关照。

集训结束后,哥俩以总分并列第三名的好成绩携手跻身中国代表队。此时,王崧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望着库超十分动情地说:“没有你,我进不了国家队。”

1990 年 7 月 12 日上午 8 时 30 分,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北京语言学院主楼被严肃、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各国选手开始陆续进入考场。一些国家选手一边走一边拿着旗子哼着歌。相比之下,中国队队员显得更镇静、更稳重。

赛前,库超曾写信给父母和老师说“: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我和队友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库超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和各国选手一样,他同样是经过过关斩将、一步一个台阶走到这里,走进这神圣的殿堂的。

曾以高分考入黄冈初中的库超,当时的数学成绩在整个初一阶段并不是最好的。但库超特别好强,进初中时就对自己有明确要求:学好每门功课, 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初一后他决意要赶上和超过年级的数学尖子。经过整个初二学年的努力,再搭上整个暑假的潜心攻读和演算,至初三开学时他的数学便在年级独点鳌头,并一举夺得 10 月份举行的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湖北赛区第二名。从此,他开始逐步迈向IMD。然而,轻易考入该校高中部的库超,当年 10 月份就遭受一次不小的挫折,考的很不理想。可贵的是他并未灰心懈气,他在周记中写道:“⋯⋯库超,学习中国足球队的精神,振作起来,再行拼搏,让希望充实自己的空间吧!⋯⋯不要放弃你的希望,也不要放弃你的努力!”

一年后,库超的数学能力大进。但在 1988 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成绩仍然不大理想。和第一次相仿,二度受挫的库超倍感失望和遗憾:两次都没有抓住机遇,第三次就能稳操胜券吗?

又一年的磨炼砥砺。

高三开学不久,库超在周记里写道:“当我再次踏上那已两次走过的征途,我已不再是过去的我。往事不堪回首,希望正在前方。⋯⋯”10 月份, 他以两试双满分并列全国第一。次年一月,又以 111 分昂首踏进国家集训队。

同年 6 月,在国家队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王崧获得唯一的满分,他则以

41 分并列第二。

北京时间 9 点整,第 31 届IMO大赛铃声响起,紧张的大赛开始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检验着每名选手的聪明才智,能力技巧,意志和毅

力,也在一分一秒地检验着各参赛国中学生的实力。

而本届IMO的试题是除第 26 届试题太偏以外最难的一次。

素有“怪才”之誉的王崧似乎天生就有数学才能。3 岁时,他能数到 1000; 4 岁半时,能够心算四位数加法;小学一年级时,数学能力已达小三水平; 初一时会演算平方、开方,初二时,有一次做比较抽象难懂的浓度配方,全班只有他的作业挑不出一点毛病;高一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他出了几道微积分题,他只用几分钟就全部解出来了。1991 年 3 月,在南京师大集训,有一道关于抽象代数的难题曾一连数天难住了 20 多名队员,最后唯有王崧一人解出。从此,出自教练之口的“怪才”一说便逐渐传播出来。

在这次比赛中,王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离第二试的结束铃响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许多选手正在埋头演证,可王崧已经做完了全部试题。竞赛结果揭晓了,中国队获 5 枚金牌,1 枚银牌。总分为 230 分,以绝

对优势名列榜首。库超以 1 分之差获得银牌,其余选手皆获金牌。掌声一次次为他们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