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工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开发相结合

今天,传统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纺织等还是我们经济的主体,新

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传统工业,但是当前和今后的传统工业不能建立在旧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必须把传统工业转移到新的科技水平基础上来。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我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因此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视。

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适宜的投资倾斜政策,少搞一些一般的加工工业,严格控制楼堂馆舍的建设,筹集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水利等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搞好现有企业填平补齐、挖潜改造的同时,有计划地新建、改建和扩建一大批大中型电站、煤矿、油田、铁路和公路干线、港口、机场、通信干线等骨干工程, 以及冶金、化工等大中型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传统工业不能一如继往,而是要积极吸收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有效的改造。

1990 年 11 月 13 日、16 日、19 日、25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评论员的系列文章“论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文章指出:现在,“八五(指第八个五年计划——引者)技术改造的任务已经明确,就是紧紧围绕调整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重点适应三个方面的需要:第一,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第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发展名、优、新、特产品和短线产品的生产, 增加有效供给;第三,增加出口创汇,并通过消化吸收新技术,使之国产化, 实行进口替代,以节约外汇。1990 年全国生产工作会议强调“一般加工工业基本上不搞新项目,只搞技术改造,利用现有厂房、人力、物力开发新产品, 发展高档次的品种,把现有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即将施行的“八五”计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加工工业摊子铺得大,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简单地压缩加工工业的规模,让一些加工工业企业停产,并不是好办法。积极的办法是通过技术改造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上档次,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力、物力,避免重新出现基建规模过大、经济过热的情况,又可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减轻基础产业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加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改造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由于历年积累的问题较多,现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调的状况相当严重。80 年代,我国基础工业的比重下降了 7.5 个百分点,而加工工业上升了 10 个百

分点。全国每年缺电 700 亿千瓦小时,铁路总运力只能满足货运需要量的 65

%左右。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传统工业改造,企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相结合, 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以内涵方式为主,扩大再生产, 推进工业和现代化的进程。在能源方面,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积极开发科学技术,来缓解能源紧张的局势。比如,加快火电站的建设,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加快石油、天然气勘探,在能源比较缺乏、工业又比较发达的地方发展核能。重视风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的合理利用,扶植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这些都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办法。在交通运输方面,除了增加投资、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外,还需要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使现在已经有的交通网络, 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以后形成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各种交通工具都能够扬长避短,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再具体一点讲, 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以增加铁路运输力为重点,同时积极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铁路建设,要采用先进技术对旧线进行改造,

在一些重要线路逐步实现电气化。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抓好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尤其要把高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开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从国际环境方面说,本世纪 4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70 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一批高新技术蓬勃发展,而且产业化进程十分迅速,出现了机械电子工业、光电子工业、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电子医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制品等高技术、新技术产业,与建立在一般技术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相比,这些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经济效益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很强。在当今世界,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技术的优势已经成为某些国家的一种威慑力量。

从国内情况而言,我国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资金有限。教育和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的彻底改观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生产技术尤其落后,而且科技成果转让上也存在问题,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吸收高科技成果的原动力,在政策和制度上也需要健全和完善。从目前情况看,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发展缓慢,已经并越来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从长远来看, 这一状况对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立足并站稳脚跟是十分不利的。进入 90 年代,中国的经济和科技面临新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宋健在谈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问题时说:中国成立 40 年来,我国

已经培养和造就了 1 千多万科技人才,事实证明这是一支有才能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很多高技术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总的看来, 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还刚刚开始, 还缺乏经验,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光荣任务。经过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1988 年开始实施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是为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的。其宗旨是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科技优势,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推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高技术、新技术成果;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成果,其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创新成果以及科技发明、专利等的开发,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技术、新技术产业、产品,推动高技术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尽快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1987 年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和组织了一个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集体,围绕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道路、模式、所需的政策环境及高技术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深层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1990 年,上述“四委一院”召开 40 余位专家学者等参加的座谈会,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90 年代国民经济与高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途径。座谈会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首先指出了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紧迫性和意义,在目前情况下实现中国的经济起飞,必须以高技术的发展作为最有活力的带动力量。座谈会在肯定建国 40 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我国高技

术产业的发展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是:(1)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它作为科技进步的核心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使其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发挥带动作用;(2)国家缺乏对高技术产业和其它产业的整体战略与宏观协调,部门、地方自成体系,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科技资源严重分散,很难形成整体优势;(3)政策不配套,技术引进没有和国内研究发展、新产品开发等很好结合,相反冲击了科研和高技术产业发展;(4)金融渠道不通畅,已有的若干金融渠道,对象单一,短期行为,再加上条块分割,尚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5)科研与开发、科研与生产、军工与民用都存在脱节,很难形成科研与生产之间在人才、成果、信息、资金等方面畅通转移的局面;(6)缺乏高技术产业需要的人才队伍;(7)至今,我国的大中企业仍然缺乏对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扩大外延,对研究发展的投入仍然很低。

座谈会强调要根据国情、遵照高技术产业自身规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具体地,应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基础工业,高技术产业的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取决于它能否向其他产业扩展和渗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工业。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必须依靠高技术。因此,中央和地方的科学、技术、经济规划、计划必须在这样的高度上达到结合;资源的配置既要体现高技术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又要满足使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

第二,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关系。

国际化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元器件供应和市场都是国际性的。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 即使是国内竞争,其背后仍然是国际竞争。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一定要面向国际市场,力争在国际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产品技术指标及性能价格应以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为目标。不同于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国家的是我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灵活地制订统一的国际、国内市场战略,有利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用好大国经济的优势。

第三,高技术产业与地区经济社会的相互依存及双向加强关系。

高技术产业能否在某个地域健康地生长,受地方经济结构、工业基础、技术与经营的支持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发展不仅能带动地区的支持性加工与服务,还能带来人才、信息的相对集中,造成产业群的互补与竞争格局,发挥创业精神的示范与刺激作用,进一步刺激新的投资与创业活动。因此,地区需根据自己的优劣势适当地规划包括高技术在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适合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优先领域。同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企业与所在地区的关系等等,需调整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第四,协调好高技术产业与国防工业的关系。

军民结合,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模式。经过 40 年的建设,我国国防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其中有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国防工业整体优势的发挥,不利于高技术向其他产业的扩散与渗透,国防工业也未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

用。如何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利用国防工业已有技术优势和生产基础发展高技术产业,这既关系到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在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国防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所在。

座谈会强调要重视制订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产业战略与技术政策;要建立有利于高技术发展的机制及管理制度;要创造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政策与支撑结构,要充分发挥政府、研究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0 世纪的最后几年,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紧紧围绕解决工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问题,特别是为解决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人口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 特别是为了解决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 以及人口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并提供科技保证。(2)加强应用研究,大面积推广投入少、效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3)积极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导、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继续推进“火炬”计划的实施,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4)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努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科研工作,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注意新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注意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只要不失时机地抓好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关键性工作,就一定能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