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振兴中华

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千百万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是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

从教育的功能上来说,教育是人类知识的“遗传”手段,是人类自身生产、劳动力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高科技的现代杜会,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智力资源、人才比财富、金钱更重要。在信息时代,国际上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在教育上、人才上具有优势,谁就取得了经济、科技和军事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就会丧失主动。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具体情况看,建国 40 年,我们逐步加深了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从学校人数看,1949 年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只有 19.1 万人,中等学校 315 万人,小学 5110 万人。经过 40 年的努

力,1988 年,高等学校学生已达 206.6 万人,中等学校 5246 万人,小学 42536 万人。1990 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 97.9%,每百万人口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 142 人;高中文化程度者 804 人;初中文化程度者 2334 人。第七个

五年计划期间国内培养毕业研究生 15.8 万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 6977 人,

硕士学位的 14.1 万人。全国文盲半文盲率由 1982 年的 20.37%降为 1990 年的 15.88%。

建国 40 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教育发展起点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多, 文盲率高,“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少培养了 160 万人才。文盲大军的滞后效应, 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农村文化状况的落后,各类专门人才的缺乏, 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二,我国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再加上建国后几次人口生育高峰,致使人口迅速膨胀的势头至今未有明显减少。这给教育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第三,我国教育人才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既表现在数量上又表现在质量上。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与文化大革命中师资队伍的大规模变化有很大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教师收入偏低,在住房、社会地位等方面有连带反应。师资队伍不太稳定,农村教师有外流现象。第四,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打盲工作既有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并且须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第五,我国经济条件差,校舍及教学设备不足、陈旧,资金短缺,农村教育条件差、问题多。第六,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学历、文凭的现象。第七,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民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农村中小学有缀学现象。第八,学校管理、体制、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加以改革、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从新形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把现在还比较落后的国家建成经济、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和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且,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

高,还必须全面改善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状况,消除愚昧,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狠抓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不仅会严重影响近中期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而且会延及下个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此全国人民特别是领导者们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掉以轻心,贻误时机。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中的作用,要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深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克服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信息时代,世界新技术革命使我们面临严峻的形势,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下大气力狠抓教育, 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克服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诸如:(1)教育产业观念。教育生产的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直接向社会贡献的也不是货币、利润,而是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的重要产业。(2)宏观教育观念。把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使之与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相适应。

(3)立体教育观念。视现代教育为网状结构、有纵向层次和横向联系、交叉关系,人才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处理好广博与精深的关系。(4)终身教育观念。把过去的一次性教育发展形成为终身教育。(5)开放教育观念。教育应站在社会发展潮流的前头,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教学内容反映人类智慧的新成果,培养学生具有开放观念和开放性活动能力。(6)多样化教学观念。多层次办学,多渠道育人,多学制并存。多种教育方式,多途径筹集教育资金。(7)质量第一观念。(8)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9)注重发展的观念。(10)创造教育的观念。

(二)增加教育投入,合理使用教育经费。

日本、美国 1984 年人均教育经费 1000 美元,同期我国用于教育的投资

100 多亿元,如果按人均计算,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按照钱学森对

本世纪末我国教育体系的设想,“每年需经费 1000 亿元。比目前增长 10 倍

左右。但这是 21 世纪所必需的。”①可见,在一个相当时期内,教育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提高投入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必须调动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多途径办学。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力争用有限的资金办较多的事情,提高资金、设备利用率。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和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以适应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的新形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首先,要改变教育中以考试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次,要改变呆板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所造成的教师主宰一切,学

① 《华东师大学报》,1984 年第 4 期。

生消极服从,书上怎样写、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记怎样学的状况。把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方法传授结合起来、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求同与存疑结合起来,搞好双向活动,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再次,改变强求一律的做法,做到因材施教,注意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有目的的引导和适当的定向培养。使青少年的天赋适时地得到开发。最后,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体系,形成适度的规模、优化的结构、多样化的形式、多梯度的区域布局、开放的系统。要继续加强基础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和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一定要抓好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的基础教育。力争在本世纪末在全国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城镇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 在大城市试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重点抓好小学教育,扶持牧区、边远山区,抓好初小教育。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和残疾、弱智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要进一步改善中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规划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调整科类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起行业配套、结构合理,与普通教育协调、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结构,大力提高质量。抓好普通高等院校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适当发展专科教育,掌握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继续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做好博士生培养和出国留学生工作,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坚持多形式多途径办学,大力开展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技术和专业水平,提高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要继续整顿并办好成人高等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抓好扫盲工作,争取在本世纪末全国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要全面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适合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指导能力、能优化师生关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教育者自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健全的人格。

(五)积极利用现代手段,多途径多方式办学。

在高技术的现代社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手段,多途径多方式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