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素质堪忧

劳动结构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农业劳动者占人口大多数的社会属于农业社会,这样的文明属于农业文明;一个工业劳动者(特别是制造业)占大多数的社会属于工业社会,这样的文明同于工业文明;当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占总劳动人口一半以上的时候,按生产力、技术社会形态来标度则是进入了信息社会,这样的文明是区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以信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现代文明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又是它的必然结果。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电脑参与机器体系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正视这一严酷的现实,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杜会主义国家,正面临严重的人口素质问题。

第一,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低。

我国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不说,最严重的是农民文化素质太低。1982 年人口普查时,我国有文盲、半文盲(12 岁以及 12 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220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3.6%。到 1987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时,下降为 20.6%,这 5 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如此庞大的文盲大军,两亿人存在着摘“文盲帽子”的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形成强烈的反差,业已影响了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边远地区经济状况的改观, 并具有不容忽视的滞后效应。问题不仅是文盲率高,而且有“文化”的人口还有一个学历与知识水平是否相称,以及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的比例、结构问题。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培养了 160 万大学生,此间不仅许多学校一度停课、停止招生,而且苟延的几年中也是初中毕业只有小学生水平,高中毕业生还达不到 1966 年前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大量存在的是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多为民办教师); 而且还要“请进来”(让工人、农民来讲课),“走出去”(让在校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到农村、工厂去劳动,“接受再教育”),上课时间不如劳动时间多。

80 年代的统计资料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高等文化率很低(仅为 0.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率也仅有 11.4%, 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与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将近一半(47.9%),人均受教育 5.8 年,在业人口平均仅有小学文化程度。而在日本,平均 17 个人就有一

个工程师,加拿大平均 20 个人一个工程师,保加利亚平均 30 个人一个工程

师,巴西平均 100 人一个工程师。据统计,1985 年中国平均每万人中仅 23.11 个工程师,是日本的 1/270,加拿大的 1/231,巴西的 1/51,印尼的 1/6, 印度的 1/5。在农业方面,我国农村科技人员奇缺。一个乡镇大小的几十个自然村,上万亩土地,专职科技人员屈指可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80 年代早

期统计每万个居民中的大学生数,我国在 114 个国家中居倒数第 2 位,这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的地区差异很明显。有的局部地区文盲甚至高达 70%,儿童入学率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

第二,智力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优等种族、劣等种族的说法,但并不否认先天和后天的原因造成人们智力状况的差异性。

19 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提出了“优生”的范畴,人们才对人类繁衍中的遗传问题给以了必要的关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演进性优生问题尚在探索中,预防性优生则是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已知的各种遗传病约 4000 种,在我国已发现千余种,据 1989 年 2 月 28 日《中国

环境报》载: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 12.8‰,低智儿总患病率为 10.7

‰,全国有 14 岁以下痴呆儿 340 万,畸型儿 800~1000 万。按我国五类残疾人标准,我国现有残疾人 5600 万。从先天愚型分布情况看,农村多于城市, 落后地区多于发达地区。交通不便的落后边远地区、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山村镇尤为严重。

提高全国人民的智力水平不仅有一个优生的问题,还有一个优育的问题,以我国农村为代表,经济条件差和多胎生育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大量婴幼儿缺乏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在广大农村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必要关注,而且通常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

知识和智力的正相关,已为人们所普遍承认。有的学者指出:知识的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知识又是创造能力的生长源,知识贫乏就会严重制约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深浅、广狭确实影响着人们智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