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点。离开了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停滞不前,生产力就不能迅速发展,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

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迅速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改革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相适应的,但也存在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需要及时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行改革、搞活经济,生产力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其次,改革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

当前,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这种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我们旧的僵化的体制,是能利用这个机会,迎接挑战的。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 甩掉历史的包袱,要求我们深入进行全面的改革。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本国国情,搞好改革,就一定能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走向繁荣和富强。美国兰德公司 1984 年预测说:如果中国能够保持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政策不受干扰,那么,跑得最快的金牌很可能被中国夺得。

再次,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必然导致剧烈的阶级斗争,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时期虽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使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改革。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改革 10 余年是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充分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国家就没有希望。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它贯彻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各个领域。10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如同中华腾飞的两翼,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力量。

首先,实行对外开放是各国加快经济现代化的普遍经验。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并从中得到显著效益。只有 200 多年历史的美国正是由于实行开放政策,为两次世界大战中外国资本和技术向美国转移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乘机从战败国广罗技术人才, 同时采取鼓励进口的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日本一直把自己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对外开放。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 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大国,通过利用世界银行和外国低息贷款,解决了执行经济发展计划的资金问题,使印度

工业能制造国内所需的 85%的设备,并有成套设备出口;农业也有所发展, 并挤出部分粮食出口;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重大进展。事实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谁善于利用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服务,谁的经济就发展得快。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求得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其次,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和民族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行的。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尤其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与闭关自守很有关系。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我们对“开放”的必要性也认识不足,对自力更生的理解有片面性,再加上“十年内乱”的干扰破坏,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原来的差距不能缩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70 年代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面临着科学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少等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目前有利的国际条件,面向世界,把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一切别国的好的东西尽可能学习、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再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国内市场。我国已同 17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对外贸易的扩大,解决了部分工农业产品的销路和国内某些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工农生产的发展。同时,进口一些必要的消费资料,活跃了国内市场,满足了人民的消费需要。

第二,吸收了大量外资,加强了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利用我们的优势建立了许多个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并通过补偿贸易、租赁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资。外资的引进,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办了若干重要建设项目。

第三,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促进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引进技术之多以万计,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国际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期水平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促进为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

第四,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开发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逐步成了我国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知识和搞活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在我国整个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一条北起大连港,南到海南岛的绵延几千里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它们在对外开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过对外开放,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促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