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我们的战略选择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发生质的变革。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用机器代替和节约人们的体力劳动,现在各种各样的微处理机、电子计算机以及正在出现的智能化装备,部分地代替了人们的脑力劳动,提高了某些脑力劳动的效率;生物工程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改造着农业,而且小生物反映塔可能把整个庞大的石油化工企业推出历史舞台;还有激光通信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能源等, 都已经从历史的地平线上升起。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引起一些新产业的兴起,而另一些旧产业被改造或淘汰。人类的生产工具在变化,人类的产业结构在变化,人类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质量也在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必将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生产力,其对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新形势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是极好的机会也是严峻的挑战。说它是极好的机会,因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界新的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化农业,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 及时把握时机,充分有效地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将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振兴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过去,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错过许多机会。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有长达 10 多年的繁荣时期。日本也利用这个机会,使经济起飞了。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欧、南美洲、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等地,也利用这个机会,主要依靠引进外资,搞出口加工,发展起来了。而我国却陷入了“十年动乱”之中,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大好的时机耽误了,拉大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果我们对世界经济的新形势仍然漠然置之或处理不当,还会使现在的差距更大,把我们甩得更远,到 21 世纪恐怕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场严峻挑战。同时,上述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经验告诉我们, 发展中国家是完全有可能应用最新技术跳过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列的。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前些时间访问上海时就指出:75 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强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变革中,中国应该充分考虑“第三次浪潮”的特点,在发展一些必要的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以信息工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上和以微型计算机,连接遗传工程、太阳能、沼气等构成一体的生态农业上去,必将产生重大突破,会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我们的战略选择是怎样的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洪谈制定我国总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时说:“生产力的发展道路是否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1)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即在完成

所谓“第三产业革命”以后再开始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说先经过传统工业阶段,再到新兴工业阶段。(2)“迎头赶上”的战略。即在主要方面,甚至一切方面都要超过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3)企求一切都立足“自立更生”的战略。不积极采用甚至排斥国际先进技术的应用。(4)不按部就班地走发达国家所走的路子,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现代的有利时机, 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采用世界上的各种新成果;或者说在我们目前条件下,根据可能采用世界上各种新的适合我们的需要的技术。”

我们认为,我们在选择路子的时候,要注意把外国的实际发展过程和客观规律区分开来。我们绝不能照着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子去做。既不能采取照抄的战略,也不能采用封闭的战略,而是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创新的战略,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首先,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政治的较量,军事的较量,实质上是经济的较量;而政治、军事、经济的较量,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较量。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具决定性作用。哪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哪一个国家就能够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居领先地位。目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我们能不能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很重要一点是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搞好经济建设的关键,又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抓科学技术,实际上就是抓经济、抓政治,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 1978 年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实现,今后

10 年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和今后我们应当做的事情很多,但决定的环节是科技进步。过去 10 年我们的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增长主要靠量的增加,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产量来满足人们衣、食、住、用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些质的提高,但量的增加是主要的。今后 10 年要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由“温饱”达到“小康”,这就不仅需要继续保持产值、产量的稳定增长,更需要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包括优化地区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 抓经济工作不抓科学技术就是不得要领,没有抓住要害。在抓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把主要精力用在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上,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产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的关系,这方面谁认识早、行动快、谁就早受益,受大益。因此,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大声疾呼“科技兴国”,呼吁人们重视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中华民族。

鉴于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走科技兴国之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好经济、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工作,以适应竞争的形势。如果我们还是墨守成规,顽固保守,那么要全面开创新局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总之,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使我们迎头赶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 建立有活力、有效率的科研体制,稳定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抓紧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科技的投入,发挥重点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科研单位和科技队伍的建设。积极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

的进程,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导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成果,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