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做战斗前的休整

1937年9月23日黄昏,当西边天际最后一抹晚霞还没有完全褪去的时候,参加完上寨会议的第六八六团全体将士,开始连夜赶到距平型关15千米的冉庄,在这里进行战斗准备。

一到这里,部队就召开党委会、战斗动员会,组织干部到前面观察地形,派侦察部队到各要路口,断绝行人,封锁消息。

同时,战士们忙着擦拭武器,分配弹药。当时,由于我军武器装备有限,每个人不过100多发子弹和两枚手榴弹。但谁都明白: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打好这一仗。

要是随便向一个战士:“你准备怎样打这一仗?”

他就会这样回答:“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这是党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决心。

当夜,天下着绵绵细雨,天气突地变得阴冷了。林彪、聂荣臻披着雨衣骑马前进。他抬起头来,才发觉这雨中竟夹着雪花。

“老聂,这晋东北的山地气候真怪,昨天还热得冒汗,今天就冻得直打哆嗦了。”林彪说着说着,仿佛想到了一件事,接着说,“这天气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怕是那些日本鬼子也好受不到哪去喽。”

部队沿着山道转入一条深谷,这时雨越下越大了。沟谷里洪水大作,山洪把公路也截断了。要想过去,需要趟过齐腰的洪水。

第六八五团最幸运,他们已率先过了这条沟,在洪水没来之前,他们全部冲过去了。

紧随其后的第六八六团刚过去了一半,洪水就来了。抢渡以后,仍留下了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过不来。有几个战士心里急,要求强行过河,结果被急流冲走。

聂荣臻见状有些着急了,说:“依我看第三四四旅不能强渡了,过来多少算多少。没过来的就作为战役预备队,等洪水过了再说,你看如何?”

林彪望一眼洪水,露出一种不甘心来,原本他打算投入全部兵力到平型关之战,可愣是让洪水给他分掉了一个团。面对汹涌的洪水,无奈,他也只好点头同意了。

本来,接到阎锡山关于平型关的作战电报后,八路军总部给第一一五师的命令是于9月24日拂晓进入阵地。然而,第一一五师的电台正要关机出发,忽然收到八路军总部的特急电报:据第二战区电报称,他们准备出击的部队,今日未能按时抵达平型关地区,因此将出击时间顺延至25日晨。

原来,担任出击的晋绥军,嫌行军疲劳,不能按计划在24日出击,傅作义决定推迟一天。

在阎锡山的平型关作战计划中,林彪只是一个小小的师长,他的直接上级还不是傅作义,而是国民党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孙楚。

也幸亏推迟了一天,如果第一一五师在9月24日进入伏击区,很可能与日军主力部队不期而遇,不仅很难大捷,弄不好还要遭受较大损失。

此时,第一一五师部队正在开进中,林彪只好派出骑兵通信员传达命令,要求第一一五师主力进至离平型关15千米的冉庄后待命。

冉庄距平型关30里,接到命令时,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的抗日健儿们正行进在一道深险的山谷中。有一个战士险些跌倒,团长李天佑一把将他抓住。这时,前面的向导告诉李天佑:“前面那个村庄就是冉庄了。”

这时,夜色已经很浓了。李天佑扬头向前看去,果然看到一个在山的怀抱,有一个村庄。

李天佑传令:“今晚夜宿街头,不得打扰老乡。”

战士们轻手轻脚地进了村子,但还是惊动了老乡们的狗,渐渐地犬吠声响成了一片。在一片犬吠声中,战士们已经满满站了一街。

“就地坐下。”首长们轻声下着命令。

战士们一片一片席地坐下,相互靠着休息。

天亮后,村民们都起床了,他们忽然发现村里原来开来了这么多部队,他们大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身上穿得很单薄,脚下穿的都是草鞋。

八路军进驻后,因为担心走漏消息,村前村后都派出了岗哨。那时八路军刚改编,老人们也不知道这是原来的红军,就感到这些战士说话很和气,还会帮着村里人担水、扫院。

村里人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们睡觉,可战士们就是不进屋,在村中的空地或是各家院里铺上些秸草就席地躺下了。村子小,容不下太多人,不少战士就在周边的山上住。

村子的中心,有个半亩大小的四合院。1937年9月23日至24日,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就是在院内一个数米见方的土屋里,详细研究各方面汇集的情况,制定侧击计划,下达出击命令。

9月24日,正在山西的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和张闻天说:日军正以主力猛攻保定,以一部袭击平型关,另一部占左云。形势严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已经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不打一仗就不能建立根据地,也不能树立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当日,毛泽东复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最后决定:“林师及王震部即均使用于作战,关于五台山脉之游击战争,应着重发展地方党的布置。”至此,毛泽东和彭德怀、林彪等前方将领在关于集中八路军一部侧击进攻平型关日军,配合友军作战的部署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这样,一场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