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下伏神兵
一阵汽车声响起,一辆吉普车从平型关岭的公路上开来。汽车在一处土岭下停了下来。林彪等人从车上下来,林彪首先到平型关关口,仰起脸来,对准“平型关”三个字仔细瞅了好一阵。
然后,林彪和他的随从人员一起登上了平型关关头。
林彪亲临平型关勘查
1937年9月14日,林彪率领第一一五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平型关附近的大营镇。部队向前开进后,林彪仍留在大营与孙楚商讨两军的相互配合问题。
在八路军开赴前线的这些天里,林彪一直对着那张军事地图苦苦地思索。
林彪双眉紧锁、脸色苍白,显得格外阴沉。一对天生的扫帚眉,始终像两片阴云挂在额头,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位年仅29岁的师长老谋深算、高深莫测。
林彪原名林育容,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是3位师长中最年轻的,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
林彪统帅的第一一五师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重新组合而成,以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而著称,它的三四三、三四四旅、一个独立团和三个直属营的建制,兵力达1.5万人之众,第一一五师实际上成了一枝独秀的中共王牌军。
改编为八路军后,林彪满腔豪情,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来到太原后,林彪一直住在阎锡山的那个招待所里,墙上的那一张地图已被他画得密密麻麻。
到大营镇的第一个晚上,林彪依然在地图前徘徊。“这可是场恶战啊!”林彪这样自言自语。说着,披衣在屋子里踱起步来,步履显得非常沉重。突地,他猛一转身,在地图前稳稳地站住了。把那支放于地图上的红蓝色铅笔攥在了手心,“咔嚓”一声,那支红蓝色铅笔断成了两截。
外面天已大亮,林彪推门走了出来。他举头看看天,天气有些阴沉,空气里流动着一股土腥味儿。他怔了片刻,突然又折身回到屋里。
为了熟悉作战地域地形,打一个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林彪决定要到平型关实地考察地形。可是,向晋绥军申请的吉普车却一直没有送来。
一大早,林彪就到村口等候。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林彪不禁心里骂起了娘。正在着急,远处的汽车声响起。
警卫员报告:“首长,听,汽车声。”
果然,两辆吉普车向这边开来,开至村口,从前面的车内下来一个精瘦的中年军官,正是晋绥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
林彪和孙楚握手问候。孙楚带着歉意说:“让林师长久等了,您要的车送来了。”
林彪微微一笑:“谢谢,我们马上就到前面的平型关进行实地侦察。”
听说林彪要亲自去平型关,孙楚有些担心地提醒:“我们刚接到情报,日本人昨天已占领了灵丘县城,随时可能开过来,你们要小心。”
林彪表示感谢,然后带着参谋人员和电台上车。自从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后,林彪便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一路上,他用兵家的眼光审视着坚如铁壁的太行山、重门叠户的吕梁山,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使他这个长期征战于南国水乡的军人,有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
他率陈光的第三四三旅和师独立团,作为八路军的一支先遣劲旅,率先迎敌而进,挺进的方向,恰好是晋、察、冀交界地区,雄踞内长城要隘的平型关,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吉普车驰离大营镇,开往平型关。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平型关。
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
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
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足见平型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平型关岭层层叠叠,似一波一波的海浪,向远处奔突。一条雪白耀眼的公路从群山的缝隙中蜿蜒而出,钻入一道长长的深沟里。沟的两边是较开阔的黄土梁地,继之黄土梁是连绵起伏的高山。
一阵汽车声响起,一辆吉普车从平型关岭的公路上开来。汽车在一处土岭下停了下来。林彪等人从车上下来,林彪首先到平型关关口,仰起脸来,对准“平型关”三个字仔细瞅了好一阵。
然后,林彪登上平型关关头,山风一阵阵地刮来,初秋的晋北已是寒气袭人。林彪和部队的官兵一样,仍穿着刚换上的国民革命军的单装,冷风一吹,他和他的随从人员都不由打起了寒战。
伫立关头,林彪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观望。无论是北面的恒山,还是南面的五台山,这些层峦叠嶂的山峰,以及盘桓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都能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使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激情。
最后,林彪一行又爬上关口北侧山岭,对着地图观察平型关以东的山势、河沟、村庄和道路。
林彪举起望远镜四面瞭望,内长城东西向在崇岭上蜿蜒起伏,烽火台在峰巅上向北延伸,两侧的滹沱河、冉庄河弯弯曲曲,公路在岭间丘陵忽隐忽现。沿着这条公路,就能到达灵丘,通过灵丘而到冀西。林彪静观山势地形,一言不发。别人俏声议论点儿什么,他也仿佛没听见。
吉普车在颠簸中下岭。关沟村、辛庄村分布在河对岸,河槽段地形比较开阔。前面有座石砌小桥,从小桥向东北,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沟谷,长约10华里,叫乔沟。沟深约20米,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公路置其间,仅可容一辆汽车穿过。
当然,这条沟道林彪刚才在望远镜里已经认真看过,此时他更加仔细地打量着,特别是地势最险要的沟道中段部分。
石桥北侧坡度稍缓,山腰有座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庙后山梁是附近的制高点,人称老爷庙梁。这是这一段能通到山上的唯一缺口。
吉普车再次停下来。林彪在警卫员杨兴桂的搀扶下艰难地攀上老爷庙以及庙后的老爷岭。
林彪把地形与地图作了充分的对照。渐渐的,那紧锁了十几天的眉头第一次松开了,苍白的脸上竟然有了红晕。他嘴角一撇在心里笑了。
平型关关内关外,层峦迭嶂、群山连绵,怪石林立、竞显峥嵘,沟壑幽深,隘关狭窄,充满了神秘之氛。关前的那条公路蜿蜒如蛇,它是通往灵丘、涞源的唯一通道,其地势险峻程度,可想而知。如若设兵在山头把守,神兵过此也如入鬼门。然而,这里却是日军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侵入平型关的必由之路。
这时的林彪也是心胸开朗,成竹在胸。这不是打伏击战的最佳地形吗?真是天地造化,顺遂人愿。
林彪终于说话了:“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敌人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处的高地上设置重兵,公路上的敌人就是瓮中之鳖了。”说话时,林彪的目光久久地盯着老爷庙的地方,思索着在此如何埋伏重兵,让日军无处可逃。
“天助我也。”林彪有些欣喜了,他取下眼前的望远镜,在心中默默念着,“这一仗,我将名扬天下。”“八里埋伏”,林彪想到了这个令他自己都震惊的战斗名称。
出了乔沟是小寨村,小寨村到蔡家峪村是5华里长的河谷,地形稍宽。蔡家峪村再向北,越过唐河即是灵丘盆地,地形豁然开阔。
驱车继续前行,已经看见灵丘城了,沿路从广灵方向撤下来的士兵接连不断。东北方向,不时传来隆隆炮声,据说日军已到了广灵、灵丘交界处。
他们到达灵丘城时,得知日军已前进到距城不到5公里远的地方,不能多作停留,于是原路返回,途中又在东河南镇一带察看了地形,然后回到大营。这被称为是林彪第一次勘察平型关。
归途中,林彪在吉普车内仰靠座椅,闭着眼睛构思平型关作战计划。当晚他起草了一份给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的电报,提出了以整师兵力与日军作战的意见,并陈述了理由。
其实,早在此前,林彪就已经数次致电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要求在平型关寻机歼敌。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合适机会,所以一切都只是在计划中。
不过,这一次,林彪总算找到机会了,为了抓住战机,打好这一仗,他还来了个先斩后奏,在向中央发电的同时发电给聂荣臻,催促他与徐海东带第三四四旅加快速度,迅速向平型关靠拢。
林彪需要加强在平型关的队伍,因此在致毛、朱等急电中专门用两条理由作了强调。不过,他已经顾不上中央会怎么回复。其实林彪心里非常清楚,近来总部的电文一直都在命令各部队分兵去做群众工作。于是他让罗荣桓带着机关的人员,由骑兵护送去做群众工作,别的兵他是绝对不会分出来的。林彪这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这一仗,不管是从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出发,还是从自己出发,都得打赢,至于其他工作,赢了这一仗就什么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