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一门出两楷圣

欧阳询,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即湖南长沙人,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557年,欧阳询出生于衡州,祖父欧阳颁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欧阳询年幼丧父,被父亲好友收养。

他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据说欧阳询有一次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

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待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后来,欧阳询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也称誉欧阳询的正楷为“翰墨之冠”。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牍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瑰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

唐武德年间,高丽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

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楷书《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后来该碑一直藏于唐都长安。

欧阳询书法碑刻楷书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撰文,623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楷书碑刻《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书此碑文时,欧阳询已80高龄。637年立碑。另外还有《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除碑刻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纵25.5厘米,横33厘米。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共10行,每行9至11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拔,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此帖后有宋徽宗赵佶题签一则,曾经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清内府,见著录于《宣和书谱》、《墨缘汇观》、《大观录》。清乾隆年间刻入《三希堂法帖》,足见其珍贵。

而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号称“中华第一楷书”,历代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欧阳询《卜商帖》,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6行,共53字。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欧阳询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

在欧阳询看来,一切都应是典雅、庄严的,一切变化都须按照法度而表现得充分、坚实、完整,趋于尽善尽美。所以即使偶然奔放一下,像他的《行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仍然保持毫厘不逾的法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

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

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旁注]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圭臬 原指土圭和水臬,是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后常用来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或者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魏徵 唐代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我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三希堂法帖 清代宫廷刻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名《三希堂法帖》。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阅读链接]

欧阳询不仅仅是以书法著名,在文献学领域的成就是主编了类书《艺文类聚》。

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今,任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工书法,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裴矩、陈叔达等主编《艺文类聚》100卷,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之一。隋以前遗文秘籍,十有九不存,此书根据1400余种唐以前的古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而成,分为46部,每部再分细目,每类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其中引证的古籍,多已失传,赖此书保证了不少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