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湖湘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我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长沙楚墓中就发现有一幅龙风图,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马王堆汉墓也有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长沙县志》载:
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
长沙县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0000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1898年,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
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探索和一大批出色的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湘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
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我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
丝线经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
绣线的运用,粗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夸张。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细若毫发,从而超越顾绣中的“发绣”。湖南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
以手指劈线,可劈至2开、4开、8开、16开等。线劈开后,千丝万缕,分辨不出差别,但绣上质地,求得对比统一,突出主题,达到明暗的自然变化,阴阳浑然一体。
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
掺针俗称“乱插针”,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
湘绣制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走兽、人物肖像等图。
湘绣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
湘绣绣品丰富多彩。“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绣工们大大发挥掺针参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易又混合均匀的色阶,创造了各种绚烂和谐悦目的色彩。
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其他绣品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成为湘绣的特点之一。
按针法类别来分,湘绣可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
单面绣就是只呈现一张绣面,绣娘用精湛的针法,令人眼花缭乱的200多种颜色的丝线,再辅以稿工的沤血力作才绣出完美的绣片。
绣片经过平烫后,让丝线的光泽和色彩融合到一起,工匠用画框装裱起来,正面是用玻璃镶好,背面用防潮且坚固的纸板卡好,保存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单面绣的尺寸大小不拘一格,挂在墙,可以装饰房子的任何地方,餐厅挂水果和花卉让人食欲大增;客厅挂风景和植物让人神清气爽;房间挂动物和花鸟虫鱼让人流连忘返,书房挂字画和人物让人心旷神怡。
双面绣正反两面都是相同的绣面,上面绝对找不出半点瑕疵,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线头,这是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的高超绣法。
双面绣不但绣工精湛,而且有些框架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件木雕精品,它采用原木雕刻再上朱漆。充分展现湘绣的高雅与别致的韵味。
双面绣大部分都是圆形的镜框,而且有统一尺寸大小。湘绣不断创新,开发出长方形的方形双面绣,规模都统一,它非常适合摆设在客厅的玄关和壁柜里。
[旁注]
四大名绣 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部湖南省的“湘绣”,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我国“四大名绣”。
晕染 绘画的一种技法,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
玄关 源于我国,原指佛教的入道之门,后泛指厅堂的外门,也就是居室入口的一个区域。专指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也就是进入室内换鞋、更衣或从室内去室外的缓冲空间,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
[阅读链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因此,丝绸服装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
古代达官贵族为了显示其富贵和地位,在丝绸上绣有各种精美图案,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奇葩。
比如皇帝绣有龙,皇后绣凤,文官绣鹤,武官绣虎等,这就是丝绸刺绣。我国刺绣源远流长,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手工湘绣服饰在刺绣行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