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启蒙湖湘哲学
王夫之,明末清初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我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王夫之生于1619年,自幼天资聪明,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从小遍读儒家经典,对古文化的兴趣令人不敢置信,7岁时就初步通读了文字艰深的十三经,10岁时父亲做监生,教他学了五经经义。
王夫之比较关心现实生活,注重实际考察社会,从小就喜欢向旁人问四面八方的事情至于江山地利之学,食货经济之学,典章制度之学,都很感兴趣,着意研究。以求经世致用,施展抱负。
王夫之14岁考中秀才。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此时王夫之风华正茂,激扬文字,一方面仍走着读书、科举、入仕的老路,另一方面则十分关心动荡的时局,踊跃参加带一定政治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诸如“行社”、“匡社”、“须盟”等,以文会友,指点江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试图突破传统樊篱的倾向。
1651年,王夫之回到原籍,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为草堂题写了一副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羌绿湘西一草堂”。
王夫之在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从早到晚都关着大门,学者称之“船山先生”。
在观生居中,王夫之所著书有320卷,其中被四库全书收录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
王夫之论学,以汉儒学说为外表,以宋五子学说为核心。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竭力驳斥王守仁致良知之说,以支持朱子学说。于《张子正蒙》一书,尤有共鸣,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百姓隐居,“无钜公资其羽翼”。
王夫之细细观察“天人之故”,推究阴阳法象之原因,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如同揭开日月,光亮异常。
至于他扶持道教,辨析上蔡谢良佐、象山陆九渊、姚江沈国模的错误,有人怀疑其他说的有过甚之处,然后他议论精密严格,纯粹依据正道而论。
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造诣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
王夫之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
同时,王夫之大体把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都归入“异端”阵营,主张对它们“伸斧钺于定论”,给以严厉批判。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批判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深入研讨,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内容,从而积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
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认为美的事物就存在于宇宙之间,这种美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王夫之的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散佚的约有20种。
[旁注]
黄宗羲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王守仁(1472年~1529年),自号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充 东汉哲学家。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阅读链接]
王夫之死后40年,他的儿子王敔怀抱他遗留下的著作进献给督学宜兴潘宗洛,因此能够进入四库全书,本人也列为史馆记录人物,在儒林中立传。
到同治二年,曾国荃将其书刊刻江南,国内的学者才得以看到他书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