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共同组建教导旅

1941年春天来了,当伯力城外的积雪一天天变薄时,经过几个月休整的抗联战士们,慢慢恢复了体力。

此时,周保中感到东北抗联部队又恢复了活力,他决定派遣小分队回国,执行三项任务:一、联络留在国内的党组织和抗日联军余部;二、打游击骚扰日军;三、侦察日军和伪满军的情况。在周保中的指导下,这些回国活动的抗联小分队人数虽不多,影响却很大,老百姓奔走相告:“咱们的抗联没有被敌人消灭。”

然而到了当年年4月,国际反法西斯局势的风云变幻,却影响到了身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

当时,在德国法西斯威胁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苏联为了自身安全,与日本进行了妥协。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占,将东北抗联推向极为困难的境地。

更大的考验又接踵而来,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为了避免日军在远东进攻苏联陷入两面作战,对抗日联军人员回国严格限制。只有苏军需要侦查日本关东军的动向时,例如实地了解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情况,才会派遣抗日联军人员回中国东北。

既然不能回中国东北作战,周保中等曾向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帕纳先科大将提出:抗日联军官兵愿开赴西线,参加对德国军队作战。阿帕纳先科没有同意,而是要求抗日联军官兵继续留在两个营地中整训。

东北抗联领导人为顾全大局,同意暂时将主力留在苏联南北野营集中整训,但提出应陆续派遣小股部队回国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尽管这一要求得到苏方认可,但大批抗联部队不能及时重返战场,仍给东北抗日斗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抗联部队的领导人认为,非常需要把目前“硕果仅存”而又分散在南北两个野营的以及在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或作侦察工作的抗联人员,全部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学校机构或者是教导团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就此与苏联红军方面协商。

7月16日,苏方代表通知周保中、李兆麟,苏方同意把东北抗日联军南北野营及在东北活动的抗联人员统一编为一个旅。

关于这个旅的建立,苏方提出:第一,编队的目的是要培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第二,旅的任务是在东北转入直接的战争环境时,发展积极有力的游击运动;第三,中共党组织的关系和中共政治路线不变更,今后的工作、活动,苏方不但不限制其独立活动性,而且旅的部队还要加强自己的独立活动性;第四,旅长及其以下主要军事政治干部由现有的东北抗日联军游击队干部充任。

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接见了周保中、李兆麟,并以司令部名义委任周保中为教导旅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旅长),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李熙山)、柴世荣分任各教导营营长,安吉、金策、季青任各教导营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营长)。

此外,阿巴纳申科还就教导营的建设提出如下提议:

(一)中国旅(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之成立,在于培养东北各省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军事干部,“一旦满洲……处于新的战争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之连锁”,使东北人民从日寇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教导旅必须加速训练,做好战争准备。

(二)对于教导旅培养的政治军事干部,不但要他们领会战略战术和游击运动的原则、原理与经验,同时必须精通各种现代兵器技术技能。

(三)特别注意构成战斗系统的通信联络,培养众多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干部。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宣告成立。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副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旅以下编四个教导营,两个直属教导连(无线电连后改为通讯营,又增设中文翻译连,1944年又增设自动枪教导连)。

每营两个连,每连三个排。第一教导营,以第一路军人员为基干组成,营长金日成,政治副营长安吉。第二教导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为基干组成,营长王效明,政治副营长姜信泰。第三营,以抗联第三路军人员为基干组成,营长许亨植(许亨植牺牲,由王明贵任),政治副营长金策。第四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五支队以及第一路军一部为基干组成,营长柴世荣(后为姜信泰),政治副营长季青。

全旅共有官兵一千余人,八十八旅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旅,八十八旅共有四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苏联红军官兵,大约有三百余人;一部分是前来集中整训的抗联部队官兵大约七百余人;一部分是来自一路军的朝鲜抗联战士大约有三百余人;还有一部分大约有二百余人,是长期潜伏在东北各地区从事敌后侦察任务的侦查员。

教导旅按苏军步兵装备,服装等均按苏军陆军官兵供应标准供应;抗联人员正排以上干部授予军官衔,薪金待遇与苏籍同级军官相同。

抗联教导旅在名义上暂由苏联远东红军总部代管,接受了“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的正式番号,但是在内部仍然保持抗联的独立性,保持抗联单独的组织系统,执行抗联独立的政治军事任务,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抗日游击活动等。

同时,教导旅又是一所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为将来抗联队伍的扩大准备骨干力量。东北抗联教导旅在完成上述使命中,得到了苏联远东军的指导和帮助。

随着抗联教导旅的组成,建立统一、集中的党组织便提到议事日程。

9月13日,教导旅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了“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东北党委会)。特别支部局执行中共的政治路线,原有的东北党组织关系不变。组织范围包括参加野营整训的党员和派遣回国的党员及尚留在东北的党组织和党员。

这次会议根据特别支部局组织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由周保中、李兆麟、崔石泉、金日成、金京石、彭施鲁、王效明、安吉、王明贵、金策、季青等11人组成,候补执行委员有王一知、沈泰山2人。

14日,在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召开的第一次委员会上,崔石泉当选为书记。特别支部局设组织部、宣传部、抗日救国青年团和抗日救国妇女会等工作机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下属组织,以抗联教导旅4个营和2个连为单位成立了6个党小组。

东北党委会既是旅党委,又是东北党组织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东北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东北党委会成立后,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撤销。至此,东北地区党组织又重新实现了统一。

在此后的3年里,特别支部局领导教导旅,进行了系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政治教育方面,组织官兵学习了苏联方面提供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还设法找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朱德、周恩来的《建立东方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斗争》等著作,安排官兵进行学习。

在军事训练方面,除常规的射击、刺杀、爆破训练外,随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临近,苏联远东边防军还对教导旅进行了特殊训练,如空降跳伞、开摩托、识图绘图、收发电报、爆破、战地拍照等。

抗联教导旅在苏联三年的异国训练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由一支只会打游击的队伍,发展成为一支掌握先进武器装备的专业部队。

经过训练,全体官兵的政治素质、军事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为抗联部队继续坚持抗战,迎接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