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

1935年5月以来,发生了日本侵略华北和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宣言”呼吁全国“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宣言”还提出了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

同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身处抗日游击战争前线的东北人民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指战员更受到莫大鼓舞。

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开始着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经过紧张的筹备之后,1936年1月28日,东北民众反日联合会军政扩大会议,在黑龙江省汤原县举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汤源抗日游击总队、东北反日民众军谢文东部、自卫军李华党部的代表出席。

会议决定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将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编为抗日联军。会议还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临时政府和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张寿钱为总政治部主任。

2月20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等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

……现在根据全国救国运动的进展,必须进一步巩固抗日军队的组织、统一抗日军队的行动。因而就要改革抗日军队的建制、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全部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及抗日军××游击队,兹宣布如下各条:

(一)东北抗日联合军由于其政治上与民众救国运动……

从1936年2月开始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第2次改、扩编时期,也是抗日部队进一步壮大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北抗日部队由过去的6个军扩编到11个军。在这11个军中,除第7军是在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基础上改编成立的外,第8、9、10、11这4个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改、扩编后的11个抗日联军的建制如下: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于1936年7月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管辖3个师、1个教导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于1936年8月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前身是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前身是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于1936年2月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于1936年9月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于1936年11月扩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前身是原东北民众救国军,于1936年9月收编并改编成立。谢文东任军长,滕松柏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前身是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于1937年1月改编成立。李华堂任军长,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部的“双龙”队,1936年曾改曾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于1936年11月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前身是原东北反日山林队祁致中部的“明山”队,1936年5月曾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于1937年11月组建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参谋长。下辖1个师,师辖1、2、3旅。

随着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的建立,东北的武装抗日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