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路军的艰苦斗争
1936年9月18日这天,在帽儿山附近的一片稍微平坦的土地上,有一栋木屋,房顶是用木条和树皮覆盖的房盖。
此时,在木屋里,一些人正在开会,看到人陆续到齐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站了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开始开会!”
赵尚志率第三军发动西征
1936年9月,一场秋雨之后,东北大地骤然降温,原本是苍翠欲滴的帽儿山,突然失去了光泽,暗绿成为了大山的主色调,仿佛在向人昭示,秋天来临了!
9月18日这天,在帽儿山附近的一片稍微平坦的土地上,有一栋木屋,一条条粗长的树干横卧为墙,交接处是刻出沟槽互相咬合的,十分结实,房顶是用木条和树皮覆盖的房盖。
此时,在木屋里,一些人正在开会,看到人陆续到齐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站了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开始开会!”
这名20多岁的年轻人是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这次在这个小木屋里召开的会议,是抗联第三军军史上非常著名的“珠汤联席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他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统筹安排给养,培养和调配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军所属的9个师,在赵尚志的率领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参加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歼灭敌人一千多人,并开辟了汤原、木兰、巴彦、铁力等十余县为根据地。
就在第三军蓬勃发展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加紧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围剿,伪满洲国军政部依据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治安肃正纲要”的规定,制定了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为中心的“讨伐”计划。
这次“讨伐”,敌人在军事上动员了日伪三江省日伪军的全部力量,从九月开始对抗游击区进行包围,并在游击区周围建筑工事,设军事据点,袭击活跃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联军。
不仅如此,敌人还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办法,妄图将抗日联军“聚而歼之”。
在这紧要的时刻,中共上海中央局又遭到破坏,东北地区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当时,中共满洲省委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简称中共代表团)直接领导,并决定撤销满洲省委,按地区成立东满、南满、吉东、松江四个省委。
北满抗联此时完全处于孤悬敌后,内无供给,外无援助的境地。抗联三军军长赵尚志为了革命利益,以抗联三军司令部名义,于1936年夏天给珠河中心县委发去紧急通知,遵照满洲省委最后一任代理书记杨光华在1935年4月5日以省名义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各地党团组织要遵守中央的指示,努力把它适合各地的状况,勇敢的、独立的、有信心的、自主的进行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上述形势和北满抗日斗争的实际需要,提议召开会议。但是,因故未能实现。
到了9月,在旧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冯仲云和其他县委成员分批抵达。珠河中心县委和第三军司令部共同给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六军党委去信,建议召开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参加的联席会议。
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决定,在汤梨川抗联三军被服厂(亦称帽儿山),召开“珠汤联席会议”。
1936年9月18日,珠汤联席会议在汤梨川三军被服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赵尚志、夏云杰、张兰生(珠河中心县委书记)、白江绪(汤原中心县委书记)、冯仲云(珠河县委宣传部部长)朱新阳(共青团珠河县委代理书记)和李福林、李熙山、黄成植、黄吟秋等。
会议由赵尚志主持并做了政治报告,与会人员进行充分的讨论,一致肯定了珠汤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贯彻执行中央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正确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研讨了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的重大的问题;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针和策略。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员会,省委常委由7人组成,执委会主席为赵尚志、书记冯仲云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张兰生。
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之后,召开的一、二次常委会议,讨论了第三军的行动计划。
会议分析了由于日伪当局制订并实施“满州国治安肃正计划”以来,加紧对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和发展势态,认为我军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敌之锋,攻敌之虚,在不完全失掉旧有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同时,继续向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小兴安岭西麓的铁、庆、绥、海一带远征,到那里去开辟新根据地和游击区。这次远征就是赵尚志率领第三军的“西征”。
到了11月,第三军司令部把政保师,少年连,第一、第五师各一部,混合编成一支500多名战士组成的骑兵队,在军长赵尚志的率领下,从汤原县出发,开始了雄壮的西征之行。
12月,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铁力,与李熙山率领的先遣队、第六师、第九师成功会师。
赵尚志发动西征后,敌人尾随赵部,围追堵截,日伪军近千人紧追到通北。
1937年3月初,寒风凛冽,冰雪层层覆盖着东北小兴安岭起伏的山林。赵尚志率领部队刚刚住下,就有消息报来:日伪军800余人已进山“讨伐”,正向我军奔袭而来。
敌人前阻后追,军情十分紧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赵尚志当机立断,马上集合部队,连夜火速向通北东山里转移。他决定,把敌人引进山里,寻机设伏,狠狠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以摆脱敌人的追击。
赵尚志率领部队转移后,便有一股敌人尾追而来。当部队来到一处山路狭窄、两侧山坡树林茂密的地方时,赵尚志命六师一部20余名战士,在前方隐蔽设伏,诱敌深入;又命其他部队,前进一段路程后,沿山脊返回山路两旁的半腰处,待敌伏击。
不出多时,一长串马爬犁出现在前方,爬犁上坐着100余名日军。“砰!砰!砰!”前方打响了。马爬犁上的日军立刻人仰马翻,敌人纷纷滚下爬犁,趴在雪地上拼命抵抗。打了一会儿,日本鬼子发现我兵力不多,便集中力量发动进攻。
战士们边打边撤,巧妙地把日军引入山腰处我军伏击圈。赵尚志看见一群群气势汹汹的日伪军冲上来后,一声喊:“打!”顿时四挺机枪一齐怒吼,鬼子兵应声倒地,死的死,伤的伤,于是敌人慌忙后撤,仓皇而逃。
日军一太尉军官当场被击毙,死伤30余人。战士们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毛毯等物品。
赵尚志认真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人决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调来大批军队再次反扑,进行报复。于是决定部队迅速前进,甩开敌人。
当部队来到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时,赵尚志看了看地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冰趟子”是通北县城从西向东进入山沟里的必经之路。坡上的山路旁,有4座大木营,每个屋子能住一、二百人,是来往山里的车马店。
在木营附近,有常年流淌的山泉,冬天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形成一层层、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冰甸子,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
赵尚志在木营里召开班以上干部会议。他说:“这4座大木营很坚固,可以固守;沟的两侧是山林,可以设伏;沟口很窄,可以截住敌人的退路,又可以打敌人的援兵。总之,这里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战场。”
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布置一个“口袋阵”,重创敌人,让日本鬼子再尝尝抗联战士的铁拳。他让大家抓紧在这里抢修工事,以迎接更大的战斗。
干部、战士们分头行动,在每个木营的墙上都挖了一排排枪眼,院套的矮墙上也构筑了工事,还用冰雪浇注了交通壕。在山路南的沟林旁也布置了伏击阵地。战士们严阵以待。
3月7日傍晚,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日伪军800余人,沿山沟口向“冰趟子”木营攻击前进。
一群伪军首先被打退,接着约200名日军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木营凶猛地扑来。山路、冰层上布满了敌人。
我军六挺机枪同时向敌人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飞向敌群。日本鬼子倒下一排,又一排冲了上来。受伤的日本兵也趴在冰面上继续射击。
战斗异常激烈。随着敌人后援部队的不断到来,敌人更猛烈地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沟里冰趟子上的敌人趴着不敢动,有的掉头就跑,日军指挥官狂舞战刀命令冲锋。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正面部队压力,赵尚志派多股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部河沟中拦腰突袭敌人。
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集中攻打正面木营。20多名日军一度占领了左侧一个木营。
赵尚志大声命令少年连,趁日军立足未稳,坚决夺回这个阵地。少年连两个班战士,在排长赵有财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左侧木营终于失而复得。
战斗一直从傍晚打到后半夜。日伪军的尸体一排排地盖满了山沟的冰面。夜里,严寒冻得拉不开枪栓,机枪打一阵就“哑巴”,手也冻得伸不直。
我军战士们就轮流到木营里用铁桶炉子烤枪、取暖。而趴在冰天雪地上的日本兵被冻得身体僵硬,无力进攻,枪声也渐渐稀疏。
我军却越战越勇。赵尚志命令加强沟口堵击,不让敌人逃跑。这样又杀伤一大批后撤的敌人。
深夜,敌人只好趴在冰雪里被动挨打,无可奈何地等待援兵到来再行进攻。就在我多股小部队袭击敌群的同时,主力部队趁夜安全撤离战场。
这次战斗击毙日伪军200余人,击伤、冻伤100余人。日军守田大尉等7名指挥官在战斗中被击毙。我军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给养。
冰趟子战斗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一次较大的战斗,是抗联三军建军以来与日军作战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次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战军民的士气。
冰趟子战斗之后,西征的第三军面临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各路敌军摄于赵尚志的威名,一段时间内,不敢再紧追第三军。
在这种情况下,赵尚志命令张光迪率领第三军第六师第十三团200多人,留在海伦、铁力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活动,开辟抗日游击区。而赵尚志则率领部队,向通化、龙门一带挺进。
在赵尚志率领部队西进途中,敌人设置重兵,阻击抗联部队西进。队伍行军异常困难,进入茫茫雪原之后,常常需要露宿在冰天雪地上。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抗联远征部队依然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勇前进。
3月下旬,远征部队行进到龙门附近的炭窑时,获悉竹内部队町田少佐率“讨伐队”,正乘着30多张爬犁前来“征讨”。
于是,50多名抗联战士立即隐蔽在道路两侧,等待伏击敌人。午后2时,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遭到突然袭击。町田少佐、渡边孝雄准尉、小山三男军曹等20名敌人当场毙命。余者仓皇溃逃。
此战,我抗联部队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1个,步枪20余支。
龙门战斗之后,赵尚志率领部队继续行军,此时,敌人用地面部队进行拦截,用飞机在天空追踪、轰炸,致使抗联部队减员非常大。
1937年4月下旬,赵尚志率领远征部队踏上归途。他们行军于小兴安岭莽莽林海之中,每天以橡籽、松籽充饥。突破敌人数次堵截,经艰苦跋涉,终于胜利返回汤原后方根据地。
赵尚志发动的这次西征,部队转战千余公里,经过多次战斗,歼灭了大量敌人,不仅扩大了抗日游击区,而且扩大了抗联部队在北满地区群众中的影响,为以后第三路军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