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路军的艰苦斗争

1936年底的一天,天气格外寒冷,凛冽的西北风呼啸着吹来。在这样的严寒下,有一支骑兵静静地林立在一片崇山峻岭之间。不久,几百名日本士兵气喘吁吁地爬到了这片树林。

骑兵指挥官挥舞着大刀,大喊一声:“冲啊!”。一场肉搏战开始了。

抗联第一路军正式成立

1936年4月初,春风越过山海关,越过辽沈平原,终于吹到了吉林。厚厚的积雪在和煦的春风的抚摸下开始慢慢变薄,有些向阳地方上的积雪已经全部融化,裸露出黑色的沃土。

就在这时,一支部队悄然开赴到了吉林省敦化县城与大蒲柴河镇之间的玉皇庙附近。在日寇、伪军联合控制的敦化一带,这支部队的出现是那么的醒目,醒目的如同茫茫雪原中裸露出的那块黑色沃土。

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一师。第一师之所以来到这里,和第二军的军事部署有关。

为了完成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目标,第二军专门召开了第二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

这次会议除了按照中央要求,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之外,还讨论了第二军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经过讨论,会议最后决定第二军一师在安图、敦化、桦甸一带开展活动;二师留在宁安、穆棱、东宁一带,与五军配合作战;三师南下抚松、临江、长白一带,开辟南满游击区。

正是根据这个部署,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才率第一师进入桦甸县东部大蒲柴河镇附近的。

第一师抵达之后,军长王德泰认真研究了当地的地形和敌人的军事部署情况。王德泰发现,大蒲柴河位于桦甸、敦化、安图三县交界处,敌人设据点派重兵把守,控制了大片地区,使我军行动十分不利。

王德泰等人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伏击增援敌军,然后消灭大蒲柴河的守敌,扩大游击区。

4月6日,解放大蒲柴河的战斗打响了,敦化县城敌人接到消息后,派出了由日伪军组成的增援部队,急急忙忙地向大蒲柴河增援。

王德泰得知敌人出动的情报后,将部队埋伏在寒葱沟口和北大坡道西。

次日9时,敌人大队人马全部进入我军伏击阵地。我军埋设的土地雷在敌群中接二连三地开了花,炸得敌人血肉横飞。

紧接着,王德泰率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敌人死伤惨重,剩下的残兵败将狼狈地向马号方向溃逃。我主力部队又乘胜回师直捣大蒲柴河镇敌据点,一举拿下了镇东口敌哨所和小街西等哨所,除日伪大队长带几个亲信跑掉外,其余全部被俘。大蒲柴河战斗一结束,第一师主力挥师南下,转入抚松、临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在第一师取得重大胜利不久,在第一师的有力配合下,第三师也开始了它辉煌的斗争历程。当时,曹亚范、金日成率三师由安图县挥师南下,直入抚松县境内,袭击日伪兵营,拔除敌据点,搅得敌人不得安宁。

5月,三师在东岗附近,与曹国安师长率领的一军二师会合,联合袭击了东岗日伪兵营,拔除了这个敌据点,缴获了一批战利品。

同月,三师一部在临江县老岭伏击伪靖安军,毙伤敌30余人。

在此前后,三师一部在抚松县小汤河发生战斗,打死打伤敌人20余人,缴步枪16支、匣枪两支。

三师在几次战斗中连连获胜,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热情,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送衣送粮,传递情报,支援抗联打胜仗。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小汤河战斗后,三师接到群众提供的情报,得知驻守西岗屯伪军的情况,决定消灭这股敌人。部队派一部分人化装成农民,在群众的掩护下混入屯里,向日伪兵营房发动了突然袭击,40多名伪军还没搞清怎么回事,就全部做了俘虏。

紧接着大部队进入屯里,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号召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当即就有4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了三师。

总之,在整个1936年上半年,第二军主力部队转战于敦化、桦甸、抚松、临江、长白等地区,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不仅消灭了大量敌军,缴获大量战利品武装了自己,还扩大了我军活动区域,提高了我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第二军不断取得重大战果时,时任第二军政委的魏拯民开始了他的第二步构想,那就是把第二军开辟的长白山根据地与第一军开辟的南满根据地连为一体。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也为了向第一军传达中央新的指示,1936年6月,魏拯民从抚松地区出发,冲破敌人封锁线,终于抵达了第一军驻扎的金川县河里地区的惠家沟,和第一军胜利会师。

此时,第一军的情况如何呢?

在战事上,第一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对邵本良的讨伐。邵本良,土匪出身,“九一八”事变后投靠了日军。日军对他重用,他受宠若惊,一心要为日军立汗马功劳。但是,几次和杨靖宇部队遭遇都吃了大亏。邵本良曾暴跳如雷的发誓:“有我邵本良,就没有杨靖宇。”

1936年初,日军三木司令官指挥第十师团奉天教导团,与邵本良配合,大举向抗联一军进攻。杨靖宇决定采取牵牛鼻子战术,歼灭来犯之敌。

在杨靖宇亲自指挥下,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轻装急进,从柳河出发,沿龙岗山脉经兴京县境奔桓仁,又从野猪沟再次引敌至兴京境内,沿途在谷仓沟、白家村、大琵琶庙等地反复停停打打,牵着敌人在桓兴边界兜圈子,使敌人疲惫不堪。

南满讨伐司令三木中将,见抗联部队走多打少,便调集一个旅、两个团的兵力,把一师包围在老秃顶子,企图在一军军部前来救援时,聚而歼之。杨靖宇将计就计,用佯攻战术,使一师从老秃顶子突围成功。

1936年4月30日,第一军来到本溪县东部的赛马集山区。这里山高路隘,地形险要,军部决定在此给邵本良部以毁灭性的打击。

邵本良部伪军自尾追抗联以来,虽多次被击退,但仰仗有日军撑腰,仍穷追不舍,妄想争得头功。

在飞机侦察未发现异常的情况下,邵本良和日本顾问带领司令部、1个加强营和1个炮兵中队共800余人从分水岭匆匆赶来,闯入梨树甸子大东沟的抗联伏击圈中。

杨靖宇军长指挥抗联和地方武装对邵本良的大部队展开突然袭击,不到半天时间,邵本良部500余人被歼灭。

炮兵中队长菊井少佐当场毙命,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躺在死尸堆里装死侥幸逃脱,邵本良也身负重伤,在20多人掩护下逃回沈阳。

这次胜利,轰动了整个南满,鼓舞了南满人民的抗日斗争士气,打击了日伪军的疯狂气焰。

虽然第一军在战事上取得过一些胜利,但作为军长的杨靖宇心里却有些孤单与茫然。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都没有能够和省委取得联系了,第一军等于是在孤军奋战。这个时候的杨靖宇,是多么渴望听到党的声音啊。因此,魏拯民的到来令杨靖宇格外兴奋。

两个人见面之后,已经兼任南满省委书记的魏拯民赠送给了杨靖宇一本《共产党宣言》,杨靖宇立即把自己十分珍爱的那把小手枪赠送给了魏拯民。杨靖宇还充满感激地对魏拯民说:“老魏,你给我马列主义,我给你杀人武器。”

魏拯民到来后,魏、杨二人进行了多次谈话。接下来,为了传达中央最新指示,也为了解决第一军存在的各种问题,1936年7月中旬,杨靖宇、魏拯民共同主持召开了东、南满党、军高级干部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魏拯民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撤销中共满洲省委,按4大游击区组成东满、南满、北满和吉东四个省委和组建东北抗日联军3个方面军的指示。

根据东满、南满抗日斗争实际情况,会议决定将东、南满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杨靖宇、李东光等13人为委员。

省委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年部、地方工作部及编辑部。同时撤销南满特委,重建东满特委。把共青团南满特委改为各界青年的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国青年团南满总会。

中共南满省委的建立,是中共吉林历史上第一个省级领导机构,承担起领导吉林省抗日战争的责任。在魏拯民、杨靖宇等著名领导人的主持下,恢复地方党的组织,扩大东北抗联,粉碎了日伪军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南满省委把吉林省的抗日战争推向新的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除了成立了中共南满省委之外,河里会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那就是整合东北抗日联军。会议决定,将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并成立总司令部。

第一路成立后,由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任总司令,第二军军长王德泰任副总司令,第二军政委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

为加强党对抗联部队的领导,实行了党、军一体化的领导体制。

河里会议还对第一路军各部进行了军事部署:第一军军部率第一、三、四师远征辽西、热河地区,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的联系;第二军军部率第六师与第二师,坚持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策应第一、三、四师远征。

河里会议是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抗联第一、第二两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在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总司令部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两支军队相互策应,协同作战,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