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路军被迫转入苏联

第二路军进行的东、西两路突围,为第二路的发展赢得了喘息时间。但是,第二路军突围成功,也引起了敌人的重视。很快,敌人从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调集大批兵力,分驻富锦、宝清等地。

随着这些配有坦克、飞机、大炮的到来,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伪军,共同在这一带构建起了严密的封锁线,目的是把这一带的抗联部队逼至虎林、饶河国境线,实现他们的“除歼”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抗联第二路军的抗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从总体上来看,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

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太大,第二路军基本不仅不能打垮敌人的“征讨”,而且损失减员严重。当时,第五军主力基本丧失,第七军、第十军也是损失严重,第二路军进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针对这种严峻局面,中共吉东省委执行部于1939年7月,向各部队党组织发出《关于东北游击运动目前严重阶段的斗争任务紧急通知》。

《通知》分析了吉东、北满地区游击运动的形势,指出吉东、北满地区一年多的游击运动虽然遭遇了严重挫折,但并不是根本失败,而只是暂时的损失。

为此,抗联部队必须本着我党在东北牵制日寇主力、扰乱日寇后方的基本任务,继续坚持与日寇、日伪军斗争。

《通知》还提出了当前的具体任务:建立、健全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努力筹集粮食和军用物资;培养、提拔新的干部;纠正不良倾向,清洗坏分子。

根据吉东省委的《通知》精神,第二路军把部队分编成为小股部队,采用分散灵活的游击形式,运用隐蔽、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第二路军接连取得了一些胜利。例如,10月23日,在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政务主任黄玉清的率领下,第五军第三师第九团,袭击了宝清县凉水泉子伪警署分署和自卫团,毙敌1人,俘虏7人,缴获许多衣物。

11月8日,第五军第三师第九团与总指挥部直属二中队一起,在大成子东山一带,与日伪军500多人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击毙日军20多人,伪军5人,并缴获大量枪支。

进入1939年冬天,敌人以十倍于我军的兵力,集中向依兰、富锦、宝清各县山边和森林地带大举进攻。一时间,奋斗在这里的第五军第三师陷入到了非常困难的境地,部队减员厉害,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次年3月,日伪当局又从密山县调来300多名日军和2000多名伪军,对宝清地区的第五军第三师进行合围。在这次战斗中,第三师伤亡很大,师长张镇华被俘,以后遭遇杀害。

同时,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政务主任黄玉清,率领第九团90多人向南突围,途中,黄玉清壮烈牺牲。黄玉清率领的这90多人,10人被俘后遭遇杀害,4人逃散,9人转移到了苏联境内,其他人直接战死。

最后,第三师仅剩下20多人在第九团团政委姜信泰的率领下,突出重围,最后被编入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直属警卫部队。

至此,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三师的历史结束了。

和第五军第三师相比,第五军的教导团和第一、第二师的命运虽然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当时,这股部队在军长柴世荣的率领下,突出重围后,在宁安、穆棱一带活动。但这一带敌人统治严密,抗联部队很难在这里立足。

到了这年秋天,为了解决越冬物质紧缺的问题,抗联部队被迫分散活动。其中,军长柴世荣率领一小股部队,在穆棱县宣羊砬子活动时,突然遭遇敌人包围。

柴世荣率领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最后勉强突出重围。然而,敌人一直紧追不舍,部队在无法摆脱追击的情况下,被迫转入苏联境内。

在与敌人的不断周旋中,有的部队被打散了,有的部队转移进入到了苏联,但剩下的部队还在与敌人做艰苦斗争。

1939年年底,为了加强中东路道南地区的工作,中共吉东省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任命第五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季青为第五军政委,同时兼任绥宁区、敦化区政务特派员,负责整个中东路道南地区抗联部队的政治、军事及地方组织工作。

在季青的领导下,活动在道南地区的抗联部队,与敌人开展了多次斗争。战斗中,退入苏联境内的柴世荣,也曾经率领所属抗联部队参加作战。

不幸的是,战斗进行中,季青和柴世荣的联系中断,柴世荣最后又被迫率领部队退入苏联境内。随后,季青率领第五军所剩部队,向东宁老黑山沟一带转移。

经过1940年夏、秋、冬的连续作战,第五军主力部队伤亡巨大,主力部队第一、第二师被迫转入苏联,只有一部继续在汪清一带坚持小规模的活动。

到此为止,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身边只剩下总部警卫部队和少量其他部队。

在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第五军遭遇巨大考验的时候,第七军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局面。当时,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第七军的补给出现严重困难,一连数日,战士们吃不上粮食、食盐,有时竟然要以树皮为食。

为了隐蔽需要,部队在积雪皑皑的山林里,也不能生火做饭取暖,部队大量战士被冻死、饿死、病死,部队减员很大,最后只剩下200多人。

随后,根据吉东省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指示,第七军进行了改编,继续在军首长的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继续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

在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第十军是一支被强敌分割,最后却能孤军奋战到最后的部队。抗联第十军的前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抗联第十军后,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政治部主任。

第十军改编初期,在汪雅臣、张忠喜等人的指挥下,曾经不断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随着敌人“大征讨”的开始,第十军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部队吃穿都成问题,减员厉害。

尽管如此,汪雅臣等人依然指挥第十军与敌人周旋。最后,在1941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军长汪雅臣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汪雅臣的牺牲,标志着第十军主力部队抗日斗争的结束,但这并不代表这支部队全部结束。汪雅臣牺牲后,部队中的一些抗联战士,仍然在做一些零星战斗,最后一只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

第二路军所辖的第五军、第七军、第十军都遭遇了艰难的处境,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以求长期斗争,并争取最后抗战的胜利,抗联第二路军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进行休整。

安定的后方在哪里呢?当时整个东北地区,到处是日寇和日伪军,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居然找不到寸土供抗联战士休整。无奈之下,抗联部队只好把目光转向了苏联。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少部分抗联部队转入苏联境内。但由于没有和苏联达成协议,抗联部队进入苏联后,遇到了一些麻烦。

1939年9月,中共北满省委负责人冯仲云抵达苏联伯立城,和苏联远东地区有关部门进行协商。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咄咄逼人态势,苏联方面对中方提出的要求,给予了积极回应,并表示指定专人负责。

1939年11月,第二路军负责人周保中抵达伯立城;12月,第三路军负责人赵尚志也抵达这里。于是,1940年1月至3月,中共吉东、北满党代表在伯立城召开会议。

这次会议总结了抗联几年来抗日斗争经验和教训,为了适应抗战形势,会议确立的“保存实力,逐渐收缩”的战略方针,决定把抗联各路军缩编为10个支队。其中,第二路军被缩编为第二、第五、第八三个支队。

同时,中方与苏联远东当局达成协议,苏方向抗联提供必要的援助,同时又要保证东北抗联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抗联的独立性。

在这次会议上,赵尚志还被任命为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伯立会议之后,第二路军正、副总指挥周保中、赵尚志返回宝清地区,传达了会议精神,并依据会议决议,对第二路军进行了缩编。

1940年4月,第七军召开党代会,按照伯立会议的要求,第七军被缩编为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为王汝起,政委为王效明。

由于第五、第十军活动过于分散,当年没有能够对其进行缩编。直到1941年2月,第五军缩编为第五支队,支队长为柴世荣,政委季青。

但第十军一直没有能够完成缩编,所以这支部队一直以第十军的番号,在东北大地上进行抗日活动。

完成缩编之后,第二路军面临的局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为了保存实力,1940年11月1日,周保中率领第二路军直属部队,进入苏联境内。

与此同时,由第七军缩编的第二支队,也遭遇到了艰难的局面。11月2日,周保中给支队长王效明写信告诉王效明,如果部队执行计划困难,可以设法保存实力。

当时,支队只剩下五六十人,后面依然有敌人尾追不止,第二支队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于是,按照周保中的指示,第二支队决定转移。

第二支队的转移分两个部分:副支队长刘雁来率领十多个抗联战士,继续在饶河大叶子沟一带继续收集情报;支队长王效明则于12月,率领支队主力进入苏联待命。

当周保中、王效明等人陆续带领部队转入苏联时,由于联系中断,第五支队及第十军各部依然分散在各地作战。

后来,第五支队主力部队有的战死,有的陆续进入苏联,还有少部分坚持零星抗战;第十军方面,在军长汪雅臣牺牲,第十军的主力抗战基本结束。

因此,到1940年年底,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在东北的战斗历程基本结束,抗联第二路军的斗争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