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游月宫并大力推广

相传到了718年唐代的时候,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有了游月宫的念头。

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在玉光玲龙的月亮中,突然看见一座飞浮着的宫殿,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守门兵卫,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感觉十分遗憾。

接着,天师又带着唐玄宗跃身到云端烟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正观望之时,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好不热闹。

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共36段,表现了我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备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经过李隆基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中秋赏月逐渐成为了普天之下一种共同的习俗,在《明皇杂录》、《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许多唐明皇赏月的轶事。说有一年的中秋,唐明皇请在宫廷内值夜的学士们饮酒赏月,侍从在宴前陈设灯烛。

唐明皇说:“清明的月光这么可爱,何必再用灯烛呢?”遂命人撤去灯烛,君臣们在月光下饮酒赋诗,好不畅快!

其实,中秋赏月的习俗在两汉时已具雏形,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开始进入了盛行阶段,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端正月”,后来被定为中秋节,当时的开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唐代政局稳定,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这些骚人墨客们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我国人历来讲孝道、重人伦,尤其是讲究家族血缘关系。人们把圆满的月光,引申为家族美满团圆的象征。中秋之夜思亲就成为诗咏的主题,圆净光辉的月亮,被多愁善感的诗人写入数不尽的诗篇中。

如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还有唐代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悠然是玉京。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则描述了一种思念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刘禹锡还作有《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代诗人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写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充满了美妙的想象: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将神话传说赋予诗中,意丰蕴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文人骚客们将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将自己的思绪寄托在这一首首的诗歌当中,以托衬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这也成为人们历来重视中秋节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两人,同考4人,提调1人,其他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在《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这也成为中秋节的来源之一。

[旁注]

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称唐明皇,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曲破 词的一种体裁。它将一部大曲破开用其中的一遍演为歌舞,一般有曲无词,将故事融入歌舞之中,类似于歌舞戏。《凉州彻》、《伊州遍》、《霓裳中序》等即属于曲破。

箜篌 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后来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人伦 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管子·八观》说:“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李朴(1063年~1127年),字先之,虔州兴国迳口人,登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因直言隆佑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而被停职。著有《章贡集》20卷,《千家诗》中辑有其诗作,其生平载《宋史·李朴传》。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皮日休(834年~839年),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科举考试 隋唐至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是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这些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盖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

监生 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阅读链接]

早在魏晋时期,中秋就有赏月之习。此后,记载中秋赏月的诗文层出不穷,并有了吴彩鸾会文箫等优美的神话,为中秋之月增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

唐裴铏的《传奇·文箫》里说吴彩鸾隐居在成都附近西山,是三国时吴西安令吴猛之女。时有得道之士丁义曾授吴猛以道法。彩鸾师事于丁义之女秀英,道法亦深。有金陵文箫,寄寓于洪州之帷观。

八月十五为许真君上升之日,该观士女云集,连袂踏歌,谓之“酬愿”。文箫忽见一姝,美艳非常,即吴彩鸾。其所踏歌,含以文箫名姓,且有神仙之语,文箫觉得奇异,尾随其后。

入松林,所居如官府,侍卫环列,文箫再三问其故,彩鸾说:“此不可轻泄,吾当为子受祸矣。”

言后片刻,果然有黄衣使者降临告曰:“吴彩鸾为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

彩鸾遂与文箫结为连理。其后俱乘虎入于越王山中,道成升天,后人誉为“神仙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