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的独特饮食风俗

在北京,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

有回族人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

但是,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饼,必须是“自来红”,而不能是“自来白”。“自来红”用来祭祀有着严格的规定,皮要用芝麻油做,里面放有不同的果仁,还有北京的“青丝和红丝”,即杨梅和陈皮,而且要有冰糖。

在北京,中秋节还要用红糖和芝麻酱等制作一种称为“团圆饼”的面食,以象征全家甜甜蜜蜜、团圆和美之意。

制法是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严成大圆形饼,上屉蒸熟之后就可以享用了。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醉蟹历史悠久,因最早制作此蟹的童氏家族居住在中庄,故人称“中庄醉蟹”。这种醉蟹,色如鲜蟹,放在盘中,栩栩如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酒香浓郁,香中带甜,营养丰富。

不管古人还是后人,都会把月饼看作月亮的象征,俗语说“八月十五,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总会让人想到月圆的美好与对团圆的渴盼。山西民间特别注重此时此刻的全家团聚。

外出的人们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山西人习惯自己制作月饼,每逢节日来临,村村都要架炉,各家妇女准备好面、油、糖、馅,会聚一处,有人和面,有人拌馅,有人压模,出模时模子扣子案板上的木材间梆梆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间夹着女人们家长里短的嬉闹声,浓浓的家乡天伦之乐飘荡在整个村里了,由此,这样的活动称为“打月饼”。

打月饼精华之处最终会聚集在模子的刻制与印模,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供全家人分食的大团圆月饼,有盆直径大,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

还有专门为孩子们打制一些兔形小月饼,据传说,月亮当中除了嫦娥,还有一个猴子和一个兔子陪伴,而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祝福,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当然,中秋节祭月除了月饼以外,西瓜和毛豆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寓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毛豆指嫩黄豆角,连皮煮熟,色泽金黄,寓金秋。传说兔子喜食毛豆,这是专为月中玉兔准备的,也包含着农民丰收在望,提前尝鲜尝嫩的喜悦心情。

傍晚,皓月当天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放上月饼、西瓜、毛豆、梨果等物。过去民间拜月,还要挂一张月光图,纸上画月中嫦娥,配玉兔、木杵和桂树等景。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祭月了。

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姑娘们拜月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般不与大人一块拜,单独设月光图,口不出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在月光下共食团圆,还要将大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未能回来过节者,家人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保管起来,待其回来时享受,或是寄给本人,嫁走的闺女也能分到一份。

赏月时,小孩子一边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代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浓浓的温情便散发在了每一家,每一户。

在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

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而且,吃月饼之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习惯。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的气氛罢了。

天津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在天津月饼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浆”、表皮酥脆的“白皮儿”和粘满芝麻的“麻饼”。月饼馅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枣泥。

天津人家里都有一个做月饼的模子,图案上也有讲究,有“福禄寿喜”、“月圆中秋”等字样,有的印有梅、兰、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龙、玄武等图案。在制作方法上,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个“家常烙”,做法与做蒸饼相似。

在天津人眼中,中秋节晚宴仅次于除夕晚宴。这时正是秋收时节,小站稻的米、河海两鲜螃蟹、百果等都在此时上了百姓的餐桌。在中秋节赏月时,两三岁的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长辈要送给孩子兔脸人形的泥人玩具即泥兔。

[旁注]

自来红 是传统的京式点心,月饼在烤制前是白面皮的,但出炉之后神奇的变成棕红色,而且月饼的上边会出现一个深红色的圆圈,这也正是“自来红”名字的来历。

俗语 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阅读链接]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土谷神也是农业所奉祀的神祇。实际上,它是两个神的合称,即土地神和谷神。土谷神也叫社稷神,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社稷之祭,很早就是国家祀典之一,民间对土谷神的奉祀,也十分普遍。土谷神有专庙供奉,其中最多的是专祀土地神的土地庙,合祀的则称土谷祠。更为普遍的,则是在田间地头设祭。奉祀的日期,多在社日、夏至六月六、中元。

在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所谓的“麦箭”,就是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