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流布——佳期节俗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以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曳石、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异彩纷呈,秉承着我国古老的中秋月圆人更团圆的信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被千古传承。

用以抒怀遣兴的猜灯谜

那是在很久以前,每到中秋佳节,京城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不夜城,赏灯之会上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其实,猜谜语变成猜灯谜,当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人们都很讨厌他。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逗逗这个笑面虎。

有一年,中秋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中秋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盏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前来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

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这不是骂我是骂谁?”

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哩!只被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中秋,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成了中秋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活动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据考证,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在《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就是隐藏的意思,所以有时候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谐隐》指出:

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

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中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

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

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总体来说,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谜底”就是答案了。

做诗有做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做对联有做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二条约定俗成的规则。

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做低级的作品。例如每个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我国的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

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地名“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猜“全庆”。因为谜底已犯着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尧加火才好煮熟饭。还有一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的,例如臭字的谜面就是: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灯谜的谜体有多种多样,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以“择日乔迁”猜成语“改天换地”就是直接会意为改天换地。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例如以“暗语”猜俗语“不明白”,底和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侧扣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以“进退皆忧”猜成语“乐在其中”就是解作进亦忧,退亦忧,便夹击出“乐”在中间了。

别解法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还有采用谜面别解者,例如以“不老实”猜植物“长生果”,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增字法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更”猜成语“与人方便”意思就是“更”字增加“人”旁方成为“便”字,以“青”字猜常用语二,谜底是“不放心”“难为情”,意思就是“青”字要放一个“心”字才成为“情”字,这则谜语的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损字法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二字成“一”字,以“个个不落后”猜简体字“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增损法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身残心不残”猜“息”字,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息”字。以“菜田锄草浇水”猜“潘”字,意思是先将“菜”字去掉草头,合“田”成“番”字,再浇“水”便成“潘”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猜谜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令人折服。

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

[旁注]

谜语 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谜语源自我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古代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

《红楼梦》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高鹗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隐语 也叫“隐”,古字为“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隐语含义的相关解释,解释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文心雕龙 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押韵 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字谜 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置的。

[阅读链接]

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也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

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