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的诱人中秋美食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美丽、聪明、善良、勤劳。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
那年的八月十五,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两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
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除此之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在浙江,杭州的莼菜鲈鱼烩是中秋家宴上的主要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张翰,字季鹰,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吴郡吴县人。张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为人放纵不拘,而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所以给他一个称号叫做“江东步兵”。
一天,会稽人贺循奉命前往洛阳,所乘船只停泊在闾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虽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和喜悦。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告诉同郡的好朋友顾荣说:“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您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
顾荣握住他的手怆然说道:“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
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深有感触,就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张翰毅然弃官还乡,作《思吴江歌》:
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后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诗赞之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莼鲈之思”成为因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莼菜是八月时令菜羹,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
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而莼菜鲈鱼烩也就慢慢成为了浙江地区人们中秋之际用来寄托思乡和团圆的佳肴。
在四川,四川人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的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
人们选取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被称为“看会”。
南京人将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曾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
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
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地处广东东南部的广州人喜欢在中秋吃田螺,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中有记载,八月中秋,有吃芋头食田螺的习俗。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这是因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在广州的不少家庭,会选择在中秋期间食用炒田螺。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有穿行南浦桥的习俗,按照当地的说法,这样可以求得长寿。在建宁,中秋夜有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两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在广东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说在1279年,南宋灭亡之后建立了元朝,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就取谐音,而且芋头形似人头,就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
[旁注]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大鸿胪 古代官名。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公元前104年改名大鸿胪。成帝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属官有行人、译官及郡邸长丞等,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王莽改为典乐。
大司马 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土地公 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36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102岁辞世,死后3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夫子庙 南京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我国的四大文庙之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县志 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
[阅读链接]
在广东地区,潮汕的中秋美食品种颇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
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
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糍粑等也是潮汕人中秋必吃的一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