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别样饮食习俗
在台湾,流行在中秋节吃芋头,事实上台湾的人们对芋头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感情,并且拟人化地把芋头分为芋母、芋子、芋孙,作为一种亲情的象征。
于是,家家户户购芋头,做芋饼、煮芋饭、蒸芋、烹芋汤、捣芋泥、炸芋枣等,简直可以拼成一果芋头全席,这也可以说明台湾人近乎到了没有芋头不成节的地步。
台湾高山族雅闰人对芋头更是崇拜至极。中秋节期间,如果新船下水必须把自家种的芋头搬上新船压舱,视芋为“鱼”、为“余”,之后的忌日再把芋头从船厂上搬下来分赠亲友近邻,借此作为一种迎接丰收兆头。
在台湾的民谣中也有不少唱到芋头的,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天乌乌要下雨》就唱道:
天乌乌要下雨,阿公扛锄头去掘芋……
但是也有一些人家会在每年的中秋节晚上,蒸一锅带皮的芋头,在赏月时,全家人先吃芋头后吃月饼,并在剥芋皮时说“剥鬼皮”,据说这样能“避邪”。
还有俗语说:“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取芋、路的谐音来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生计。
在高雄,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初长最嫩的时候。因此,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
在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菜饼。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味道香脆爽口,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根据清代高拱乾的《台湾府志》记载,月饼还是以前台湾学子用来占卜自己未来功名成就的道具呢!清代以八月十五为秋闱,即乡试第三场考试的日子。所以月饼也取了一些和科举功名相对应的名字。含状元、榜眼、探花饼各一,会元饼四,进士饼八,举人饼十六,秀才饼三十二。参加占卜的学子轮流以6个骰子掷入碗中,各视其点数之多少,来预测其功名的高低。“博月饼”就是为了取状元夺魁的好彩头。
除了吃月饼,还吃柚子,柚子与“佑子”的谐音,含有吉祥之意,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成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如此美味的盛宴,总会让人食欲大涨,但是,在中秋的饮食方面,是很有些讲究的。秋天是盛产螃蟹的季节,是很多喜爱海鲜的饕客尝鲜的好时机。但是螃蟹性冷,吃螃蟹的时候最好趁热吃,并且多沾一些姜酒类的食品,以去其寒。
吃甜味月饼饮花茶,吃咸味月饼饮乌龙茶,或绿茶酸味水果配月饼,如奇异果、番石榴、橙子、西瓜和香蕉等。这些水果能对高脂肪、高蛋白物质的代谢起到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心脑血管。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俐。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吃月饼应注意要“先咸后甜”。如同时有甜咸两种月饼,要先吃咸的后吃甜的,否则就品尝不出月饼的味道来。吃月饼时最好配以茶水,边吃边饮。这样既能解油腻、防口干,又有助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剂饮食,增进人的食欲。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切记要要适可而止。
[旁注]
高山族 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台湾府 清朝康熙年间将台湾岛纳入版图后设立了台湾府,隶属于当时的福建省。直至1887年光绪年间台湾才独立设省。台湾建省之后下设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三府,此时的“台湾府”范围约是台湾中部地区,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阅读链接]
台湾农民有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的习俗,感谢土地公保佑其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
另外在台湾南部,也有于中秋节祭拜树王公的习惯。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我国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祭拜,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颂血盆经等。
据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则可使她的母亲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