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果子节与石湖看串月
中秋正逢各类瓜果成熟的时期,是个名副其实的果子秋,一些老北京人直接将中秋称为“果子节”。
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中秋节的前三五天,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叫卖,一路不断。
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包装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将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
等果子成熟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是昂贵。
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纸包装,增加了节日气氛。
在月饼节前,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地出售中秋月饼,十五晚上,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之后,祭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有用月宫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上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用“自来白”,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即团圆饼,除不供各种梨之外,其他水果均可为供。
“瓣刻如楚花”的西瓜不可少,因取团圆之意。另外,插上红鸡冠子花和带枝毛豆。香烛、钱粮具备。俗云:“男不供月,女不祭灶。”
实际上,后来参加祭祖的并没有绝对界限和要求,全家都可叩拜,不过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小孩,多以拜月为嬉戏。
如用月宫码,撤供后,在庭院中焚化。如秫秸不能尽烧,持“老妈妈论儿”者多压在炕席底下,留着打尿炕的孩子。
撤供后,家中长幼全部聚齐,盛设瓜果酒肴,在院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时,全家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但各家习惯不一,有的将当做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再分享。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中秋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中秋之夜,人们会在空旷的场地中搭建一个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和桂树等。
一些未出嫁的姑娘就会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
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喜结良缘。
旧时,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中秋节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节宴请佃户。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在山东以及很多地方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放飞孔明灯,寓意团团圆圆。
每年中秋节之前,人们都以放飞“孔明灯”的方式来祈福保平安。制作一盏孔明灯,最少需要十多个人同心协力花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孔明灯做好之后,还要用柴火将它烘干,之后就可以放飞了。人们认为,在如此美好的中秋之夜放飞一盏寄托美好愿望的“孔明灯”是一大乐事。
中秋之夜,人们除了吃月饼、赏月之外,苏州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
石湖,是太湖的子湖,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9000米。相传春秋时,范蠡带着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进入太湖的。
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
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9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
人们为了看到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在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游船往来如梭。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除了行春桥,苏州还有一座桥梁史上的杰作宝带桥。宝带桥53孔,犹如“长虹卧波”,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相传在农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个桥亦都幻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
然而,“宝带桥串月”不如“石湖串月”有名。这不仅因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画,而且同上方山的一个风俗有着连带关系。
相传,农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苏州一带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烧香“借阴债”。
八月十八一早,四乡八里的烧香船都涌向石湖,许多船上载着各种会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锣打鼓地随着画舫穿越桥洞,还把钢叉从桥洞这边飞过桥面,越过热闹的看客的头顶,待船到桥洞那边正好接住,以此来显示该村村民武艺的高强。
这时,行春桥上人山人海,喝彩声四起。明代吴门画派文征明,曾为此景作过一幅《泛舟石湖》诗画卷。
清康熙年间,苏州巡抚汤斌为了防止苏州人利用结社赛会图谋不轨,他亲自拆掉了五通神庙。从此,迷信的“五圣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潮讯却依然存在,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旁注]
风俗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神位 可以放佛教、道教神像。可以防止八尺神照经。但是禁忌神位放貔貅、八卦镜、龙龟、白菜、财神、鹰、文昌塔、聚宝盆、泰山石。
诸葛孔明(181年~234年),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范蠡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后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文征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阅读链接]
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后羿当时是仲康帝的宰相,因为后羿与嫦娥夫妇俩天性喜欢修道,后羿就将相位交给了他收养的养子寒浞,然后他们到昆仑山修行去了。
10年后,昆仑山上的众神之长西王母告诉后羿他们可以下山,临行时赠给嫦娥两粒仙丹,让她在危急时方可食用。
在他们离去的10年,阴险狡诈的寒浞在暗中发展个人势力,最终架空了夏王。后羿的归来使寒浞非常害怕,于是他发动政变杀死了后羿与夏王。
命令手下杀死嫦娥。嫦娥奔逃,并在危急时吃下两粒仙丹。吃下去后,果然脱胎换骨,身体变轻,不由自主地飞翔起来。
寒浞手下追杀嫦娥时,嫦娥已腾空而起,飞身向月宫飘去,最后带着肉身飞到月亮里去了。于是,人世间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