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和台湾的祭拜祈求活动
八月会也叫“调声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天,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等。成群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口。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对歌又名斗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乐清民间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才珠联璧合。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要聘请艺人去演唱“对歌”。
对歌相传为光绪年间闻福臻所创。另在浙西南一带的畲族山寨,到了节日、喜庆场合人们也会彻夜欢唱。
海南人在中秋之夜还有一个特别独特且特别重要的习俗,那就是水上浮针,女孩子们在这天一般都要在妈妈的指导下进行,祈求嫦娥姐姐赐予智慧和灵巧的双手。
中秋月夜,吃完月饼,聊完月话,差不多到月亮最圆之时,母亲们就会端上一碗水,拿上几根针,带领女孩子们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针。
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纸上放一根针,慢慢使纸浸透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据说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的女孩子在往后的一年内都会有好运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至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因此,台湾中秋节积淀了丰富特色的风俗,并代代相传,一直流行了下来。
在台湾,中秋节有祭月和拜月习俗。祭月的活动男人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所以在台湾,“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事情。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
每当中秋,台湾街市上还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要祭拜土地公。此习俗是要感谢土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日,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我国的月亮之神,此外,台湾还有一些与女性有关的中秋民俗。一是中秋夜祈求长寿。
二是祈求嫁得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相传未婚的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和葱,就表示她将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三是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
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中秋夜深时,妇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所欲问卜的事项,请示过出门的方向后,便持香出门,以路上所听到的谈话或歌唱,就地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认可的答案为止,叫做“听香”。
以上这些中秋习俗,反映了人们希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旁注]
畲族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瓦片 我国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
台湾通史 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写成的台湾第一部按照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全书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在1895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财产、风俗、人物等,均有论列。
[阅读链接]
在海南过中秋,除了可以赏月、吃月饼以外,尤以拜月娘,会嫦娥的风俗最为盛行。
每当中秋这天,一家人早早吃过团圆饭后,小孩子们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盆子,争先恐后地来到房前屋后的香蕉树下,透过光影斑驳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现。
这个时候,家中的长者通常会带领年轻人早早围坐海边,吃月饼、聊家常,传经验,共同等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美时刻。
海南儋州的中秋节也叫民歌节,每年中和镇北门江畔都会有几千甚至几万人集中对歌,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场面煞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