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9 世纪以前,书籍都是抄写传诵的,抄书慢,花费时间,又易抄错,所

以当时读书学习、文化传播非常困难。后来发明了印刷术,将书雕刻成版片, 就可以用纸刷印出来,数量可以达数百,甚至成千上万。这样,书籍多了, 读书方便了,收藏书的也多了,写书立说的人也乐于著作了,文化传播就发展起来了。

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呢?

这个问题跟拓碑和印章有关系。大约公元 4 世纪,人们就知道用纸在石碑上拓印,拓印是用一张坚韧柔软的白纸,先用水浸湿,敷在石碑文字上, 然后用碎布、帛絮包扎成一个小拳头模样的槌子,在纸上轻轻捶拍一遍,再刷上一层墨,等到墨纸稍干一点,把它从碑上揭下来,就成了一张黑底白字的读物,这样石碑上的文字就拓印下来了。这种方法就叫拓碑。

印章呢,就是跟现在雕刻私章一个模样。有两种刻法:一种是文字笔划凸出来的叫阳文,一种是笔划凹进去的叫阴文。这些文字都是反刻的,但印到纸上就成正写的文字了。

石碑上的文字一般是正写刻阴文,拓出来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美观, 而且在石碑上刻字和拓印,费时费力。不过,石碑面积大,一次可以拓印很多文字。

印章上的文字虽然是反刻,但印到纸上就成了正写的文字,很方便。如果是阳文印章,印出来就是白底黑字,清楚好看。缺点是印章比较小,印的字少。

如果把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就好了,正是这样,我们的祖先终于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它又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说法,但多数认为是在唐朝初年发明的。当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对雕版印刷来说有了社会基础和客观需要。

我们从现存的最早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论证:

《金刚经》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雕造的,这部卷子首尾完整,刻印精美,字体浑朴厚重,刀法纯熟,墨色浓艳均匀,印刷技术达到熟练的地步(《金刚经》是在敦煌发现的,后被斯坦因盗到伦敦去)。

1966 年,在南朝鲜东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一部比《金刚石》

还早 100 多年的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据国外印刷史专家研

究,这部书是公元 704—751 年,即唐朝武后长安四年到玄宗天宝十年之间刻印的。它可能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刻本了。

文献记载:根据明代邵经邦《弘简录》一书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编了一本书,名《女则》。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了这本书,内容是讲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模范人物的故事,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利,于是就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还有在唐人文献中说,唐文宗于太和九年十二月初六日(公元 835 年 12

月 29 日)下令禁止人民私置历日版的事。当时东川节度使冯宿上奏章禁止私印历日,奏章说:当时剑南、两川、淮南道(现在四川及江苏、安徽等地) 的民间私下常用木版印刷历日,在市场出卖;每年司天台还没有颁发新历日, 这样印制的历日就已布满天下了。

从上列例证可以说明,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应该在《金刚经》刻印以前的

唐朝初年,即唐太宗下令雕印《女则》之前发明的。

唐代以后特别到了宋代,我国刻书业蓬勃发展,印刷技术更进步,如北宋毕升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后来元代王祯木活字技术和明代铜活字印刷等等,都体现了我国刻书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