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品的书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蚕丝织品生产相当发达, 用途也广。因丝织品柔软、轻便,所以是书写的好材料。大概在西周、春秋战国时,在竹木书流行的同时,开始出现用丝织品书写了,慢慢地丝织品的书就通行起来。

丝织品的书,一般称做“帛书”,丝织品当时还有素、缯、缣等名称, 所以帛书又称“素书”、“缯书”或“缣书”。

在战国初期的古书《墨子》里说“著于竹帛’,就是讲“写在竹简和缣帛上面”。因此可以知道,帛和竹木简是当时流行的书写材料。

在缣帛上写书,是书史上一大进步。前面我们说了,竹木简的书太笨重, 占地方,阅读、搬动不方便,易散乱。帛书可好了,柔软轻便,可以折叠卷起,携带存放也很方便。人们知道其优点都乐意用缣帛来写书。但是缣帛比起竹木价钱就昂贵多了。

帛书依据篇幅的长短,形式跟竹木简亦不尽相同,文章篇幅短的,可剪裁下来,折叠存放;若文章篇幅长,或数篇合成一卷卷成一束,通常都是以卷的形式存放或携带,这就是为什么帛书称卷及古籍书用卷计算的来历(现在绘画出版的书画作品都是沿用帛书“卷”的形式装帧裱制而成)。

我国历史上帛书实物,解放前曾在新疆楼兰遗址发现,解放后在长沙楚墓中也有发现。这些帛书均属绘画之类迷信性质的。因丝织品埋藏土中霉烂, 发掘出土已成碎片。

真正的帛书发现是从 1971—1974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三座汉古

墓。这次发掘主要获得一具 2000 多年没有腐烂的女尸,还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就有少见的和重要的一大批帛书。这些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些帛是用生丝平纹织成,条纹非常均匀细密,可见当时丝织的技术很高。

这些帛书中有《老子》二部、《周易》、《战国策》及《左传》等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天文占星》、《医经》、《相马经》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此外,还有几幅“古地图”,绘画相当精确细致。其中一幅《驻军图》,除绘有一般的山脉、河流地形外,根据军事战略上的用途,突出表示军队驻防、防区界线、指挥城楼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军事学和地图绘制地理勘测的水平,是极为珍贵极有价值的古地图文物,也是我国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地图。

马王堆古墓帛书的式样有大小两种——整幅和半幅。整幅的高约 48 厘

米,半幅的高约 24 厘米。有的帛书上面画上朱砂栏线,就是所谓“朱丝栏”, 这样,红色的线条,黑色的毛笔字,阅读起来清楚醒目。也有的帛书,上面没有红栏线,字也写得随便,这种帛书就不那么讲究了。

丝织品的书——帛书,在我国书籍史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缣帛织造困难,价格很贵,所以成本高、产量少,一般是士大夫贵族用来写书,普通老百姓没钱享用。后来,有人发明了较便宜的质料来替代缣帛,且仍要保存缣帛的优点,这就是纸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