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制度的演变

我国书籍的制度,从古代最初成为书的形式的竹木的书,到近现代的书,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籍的演变,从简策制度到卷轴制度,再到册叶制度,其间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过程。下面分别介绍各书籍制度的形式和特点:

简策制度:我国最古最早的正规的书籍,是竹子木头做的小片片,用笔墨书写的,一根叫简,许多简编连起来,就成为策(册)。以末尾最后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起,卷起一束,也就是一个卷轴,称为一策(册)书了。一部书许多策,常用一种柔软的如帛之类的物质包起来,叫做帙;或用口袋装起,叫做囊。特别是帙,一直沿用到后世。这就是简策制度时期书籍的形式。

卷轴制度:是帛书和纸写本书流行时期的一种书籍形式。帛书为了存放和阅读,用一根竹竿或木棒做轴,把帛书卷起来成为一卷。这种书籍形式就叫做“卷轴”。纸写本书和帛书一样,可以卷起来成为卷轴形式。若纸短的话,可以把若干纸张粘联起来成一幅长纸,再用轴卷起便是。

自从纸发明后,用纸写书逐渐流行,到晋代至隋唐时期,纸书卷轴非常流行并占了主要地位,后来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

纸书卷子的高度通常一尺左右,它的长度一般以文章的长短而定,文章短的话,就把几篇合为一卷,一般长一丈左右。卷子的轴通常是刷上漆的细木棒。但帝王贵族是用珍贵的材料做轴,如琉琉、象牙、珊瑚、紫檀、金、玉等。轴比卷子的宽度要长一点,要露出卷外,便于舒卷。

我国古书是直写,从右到左,右端是开头,左端是末尾,把一卷末尾的纸粘连在轴上,纸书卷子从左到右卷起来。右端开头露出在卷外,容易损坏, 人们就在右端留下一段空白,或者另外粘上一段没写字的纸,用来保护书的开头。前面这段纸就叫做“褾”,也叫做首,现在人们叫它“包头”。这种褾通常是用纸,但后来多用丝织品了。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卷轴装书画,首尾两头和旁边都用丝织品裱,这是从古代丝织品包头发展来的。褾头中间系上一根丝织品带子,用来捆扎卷子,叫做“带”。带可以有各种颜色,代表不同门类书籍。这根带子在古代是很讲究的。

卷子存放排列在书架上,总是轴向外,为的是方便取出和插入,这叫做“插架”。

如果架上书卷太多,为了便于检寻,就在轴下面系上一片小牌,上面写书名和卷次,这种牌子叫做“签”。

还有些大部头书,卷数很多,为了避免混乱,人们还用布或丝织品包裹起来,包的时候只包轴身,轴两头仍旧露在外面,便于抽取,这种包书材料叫做“帙”。

这样,纸书卷子的组成部分包括卷、轴、带、签、帙,是和帛书相同的, 形成了一套卷轴制度。

册叶制度:

纸写本书时期的“经折装”、“旋风装”

卷轴制度书籍形成后,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书籍种类增多,书

的阅读使用也多起来了,觉得卷轴书展开和收卷都费时费力,不够方便。于是就有人把长卷子反复折叠成数寸宽的一叠纸书,然后在这叠书的前面和后面加上一张厚纸,作为书皮,以防损坏。这种书籍的新形式,唐代时叫做“叶子”。后来因为它同印度传来的梵文佛经的形式相象,就称它为“经折装”, 或叫“梵夹装”。这种形式在书籍形态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经折装出现不久,有人又发现这样装法,拿在手上阅读,容易散开和折断,也不理想。于是又想办法,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包住经折装的首页和末页,粘连在一起,这样就不容易散开折断书页,阅读时,从第一页翻起, 顺翻到最后一页,又可以接连翻到第一页,循环往复不会间断,好像旋风, 因此就称它为“旋风装”,它是经折装的变形。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的“蝴蝶装”、“包背装”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约五代时期,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起初,人们把雕版印刷的书页,不再粘成长卷子, 而是把有字的纸面照着中缝对折起来、再把折口一齐粘在一张包背的纸上。这种书打开来,一张完整的印刷页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书页的中心却粘着在书背上,好像蝴蝶展开双翅的样子。因此,人们称这种装法为“蝴蝶装”, 简称“蝶装”。

蝴蝶装在宋代非常盛行,到元朝逐渐为“包背装”所替代。蝶装书翻阅时有一个令人闷气的极大不便,翻书时往往遇着书页的背面,并且读完一页, 必须得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于是有人把书页正折起来,使有字的这面完全露在外面,把散着的书边粘连在包背的纸上,使版心变为书口。这种装订方法叫做“包背装”,它非常接近现在的平装书了。

册叶制度的线装

上面讲到的册叶制度时期的“包背装”,比起蝴蝶装进步了,但包背装把书页两边都粘连一起再粘在包背纸上,工作费时麻烦,有时粘不牢固会散脱。不久,人们便在书页两边栏外穿孔用纸捻订起来,这样不用逐页粘连一起,省工省时,又不会散脱,再在外面加封面,最后打孔穿线装订成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线装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