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

勃拉姆斯作为十九世纪中、下叶浪漫派的作曲家,个性风格与艺术趣味独树一帜,和当时欧洲推崇的“综合艺术”、“标题音乐”新潮流正相反, 他一生致力于“纯音乐”风格的创作,追随巴赫以来或更早的古典音乐传统, 写作了除歌剧(那是瓦格纳正掀起革新运动的领域)以外的各种古典体裁的作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及变奏曲、大协奏曲、安魂曲、经文歌等。他在这些当时被视做“过时”的传统形式中,自由地驰骋,力图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体现出贝多芬式的深刻而严肃的内涵。

对于创作交响曲体裁的作品,勃拉姆斯一直心存疑虑,他曾对朋友说过: “我永远写不成一部交响曲”,“你想象不出,当我们听见身后响着他(指贝多芬)那样一位巨人的沉重步伐时,你我之辈有何感触。”他和舒伯特一样,在贝多芬面前胆怯了。但勃拉姆斯从没有放弃写作交响曲的念头,这是他终生向往的事情,把新时代的丰富情感仍然用古典的传统形式表达出来。

勃拉姆斯一八七六年,也就是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最后完成他的第一部交响曲的创作,在后来的十年间,又接连写作了另外的三部交响曲,分别于一八七七、一八八三、一八八五年完成。可以说,勃拉姆斯通过他的四部交响曲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第一交响曲到底从何时开始构思的,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可追溯到一八五五年,不管怎样,舒曼的夫人、也是勃拉姆斯的至交——克拉拉·舒曼,早在一八六二年以前就看到过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乐谱,当时还没有乐章的引子部分。经过漫长的犹豫与酝酿,交响曲一八七六年完成,并于十一月首演。它那严肃复杂的内容和“老式”的风格,令同时代人惊讶,著名指挥家彪罗曾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说成是“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这表明交响曲的风格与贝多芬的传统范式之间有多么紧密的联系。当然,这里指的是贝多芬式的严肃性及交响曲具有的完美严谨的结构逻辑,并不能概括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勃拉姆斯的个性特征。他毕竟生活在贝多芬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里,社会环境改变了,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也随之变化,他那多愁善感、异常丰富的主观情感,要用古典的逻辑形式去包容,确实是存在着客观矛盾的。勃拉姆斯对此深有体会:“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具体感受一下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

第一乐章总的音乐气质是紧张而热烈的,有人说它“英雄性”,有人说是“悲剧性”;有把这部交响曲比做“拜伦的曼弗雷德”或“歌德的浮士德”, 也有将作曲家的构思与对历史的回顾相连,确实,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是他始终关心的,一是德意志的统一,一是巴赫全集的出版。而作曲家最初起草第一交响曲时所在的城市,正是十六世纪德国农民起义领袖胡登战斗过的地方。在德国历史上,农民、学生、知识界的革命运动总是和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目标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乐章采用的是传统的奏鸣曲式。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感情波动起伏的引子,由几个旋律性不强的线条构成复调性质的乐队织体,这意味着,引子的音乐被组织起来的形状,不是哪个声部更突出、其他声部附属于那个声部的“主调织体”,而是各声部独立的线条,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复调织体”。这种特征是形成勃拉姆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子的第一部

分就可以分出几条线,它们彼此之间对置,独立地呈示,互相交织,构成浓重的音响,造成紧张滞重的感觉:

第一个线条,定音鼓、低音大管、低音大提琴的持续地、均匀地敲击与奏出,C 调圆号吹奏的长音:

(谱例 96)

第二个线条,降 E 调圆号、木管组的四件乐器(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中提琴,一起演奏下行的双音线条:

(谱例 97)

第三个线条,第一、第二小提琴,大提琴的上行线条:

(谱例 98)

这三个线条构成的段落,充分显示出勃拉姆斯复调对位的高超技巧,它与蕴含主部主题因素的段落交替出现,最终引出主题。

主部主题是一支典型的勃拉姆斯式的旋律,激动不安、冲击跳跃,主部的结构并不明晰,本身就包含多种因素和展开的性质。开始的旋律起伏幅度大,超出八度的线条直冲向上,它在又直落下来前,又有个小的环绕:

(谱例 99)

副部主题和主部比起来,短小而形象不鲜明,它由主部主题的材料引出, 象是股哀怨的思绪咋起即逝:

(谱例 100)

结束部和连接部近似,它顽强、决断,而且用复调的对位与模仿的手段, 使呈示部结束于高潮中:

(谱例 101)

按勃拉姆斯的意愿,呈示部要依照奏鸣曲式的古典范式,重复一遍,但当代指挥家经常省略,直接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将前面的各部分材料加以发展,而且有新的音乐因素,它们构成的戏剧性高潮时起时伏,切分的节奏或冲突的节奏,在各声部持续地结合, 使节奏复杂多变,同时产生一种不十分流畅的沉重力度感,而这也正是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

再现部前有一段在主调性(C 小调)的属和弦上的准备,再现部结束部的材料继续发展成激情的尾声,但整个乐章在“稍稍绵延”的表情标记下, 平缓静寂地结束。

相比之下,第二乐章显得十分哀惋平和。它是个扩大了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包含三个主题:

1、主要由弦乐声部奏出,它不是很规整,象叹息、沉吟:

(谱例 102)

2、双簧管演奏的旋律美丽深情。勃拉姆斯的旋律,一种是非常器乐化的, 象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另一种是类似民间歌曲般的抒情、流畅,这支旋律

就属于后者。勃拉姆斯的乐器组合,在第一乐章里,我们常听到的是整个乐器组的音响,显得厚重,而在这里,双簧管的音色是极其浪漫纯净的:

(谱例 103)

3、第一小提琴的旋律飘逸飞扬:

(谱例 104)

中段(B)是弦乐声部用切分、休止的伴奏音型,奏出 A 段的旋律动机, 造成富于动感的背景,双簧管、黑管接续地吹出环绕型的遐想主题,它和第三乐章的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谱例 105)

再现(A1)的部分,由于配器的关系,第一、第三个主题旋律不很明显, 但第二主题同样是由于配器的原因,以独奏的小提琴和圆号的结合来陈述, 因此,更加突出了它的浪漫色彩,乐章同样在安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是复三部曲式,主题旋律亲切、朴素,是勃拉姆斯大量歌曲中所体现的特征:

(谱例 106)

中段的主题更为明朗、欢快:

(谱例 107)

再现时,调性回到了降 A 大调,小提琴的旋律对末乐章的主题有所暗示。第三乐章也象前个乐章一样,在平静中结束。第二、第三乐章总的气质是相近的,它们作为首尾乐章中间的缓冲,在心理上和艺术结构上都取得了平衡。

终曲乐章是奏鸣曲式,但没有展开部。

它和第一乐章一样,有个引子,篇幅长大得多。包括两个主题,头一个, 预示了主部主题,但是小调性的,阴郁而沉重第二个由圆号奏出悠远的旋律, 勃拉姆斯在给克拉拉·舒曼的信中,提及他用了阿尔卑斯山的号角,而欧洲有句谚语:“自由在高山上”,这可以理解为勃拉姆斯对自由与统一的渴望:

(谱例 108)

主部主题在长时间的酝酿之后,终于出现了,它的旋律是来自一首德意志大学生的革命歌曲,豪迈、热烈而又朴素、庄严:

(谱例 109)

副部主题婉转柔和,它虽然在音调、节拍、调性上,与主部形成对比, 但情绪依然是爽朗的:

(谱例 110)

展开部省略,但再现部的主部进行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尾声中加入了十六世纪德国新教圣咏的旋律:

(谱例 111)

有音乐史家分析,勃拉姆斯在这里的直接引用,是以此来歌颂、缅怀德意志民族走过的,为统一和自由而斗争的历史轨迹。前三个乐章的平静结尾, 到这里的尾声,一变而为雄辉有力、气势威严的音响海洋,在引亢高歌众望所归的胜利中,交响曲结束。当你认真听完《第一交响曲》之后,对人们把勃拉姆斯作为贝多芬的直接继承者的原因,恐怕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