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大寨子”

1944 年末,王树声带着一支队伍由延安浩浩荡荡向中原挺进,他是奉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派,前往河南,组织河南军区,建立根据地。经过转战跋涉,王树声率部来到河南西部的渑池县。

当时,豫西情况比较复杂。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土围子”星罗棋布于广大农村。这些“土围子”,近似《水浒》中的“祝家庄”:在封建地主的大小头目统治下,一个个乡、村、镇都用泥土砖石围了起来,明碉暗堡林立;其中有的打着抗日招牌,有的扯着反共旗号,还有的标榜国、共、日都反⋯⋯,真是五花八门的旗色,复杂混乱的政治背景。但都有一共同的手法:都不让共产党进他们的围子,更不许八路军接近围子的老百姓。

王树声心中有数:这些“土围子”,绝大多数是为“保家活命”的。他们之所以不要外界接近,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河南人民,确实被水、旱、蝗、汤(恩伯)的“三灾一害”和日伪军的烧杀抢掠给害苦了,同时,长期受到反动宣传影响,不明了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真相。所以,部队进入豫西,王树声就谆谆教导干部和战士们,要体贴人民、爱护人民;并约法三章:不进围子,不走小路,不踏青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老百姓逐渐改变了对我军的看法,认识到我军是一支抗日的队伍,从不侵犯他们的利益。绝大多数的“土围子”被争取、说服和团结过来了,可仍有少数,对八路军还是采取软拖硬抗的态度。其中, 有的“脚踏两只船”,不大相信八路军的实力,对这类人好办,王树声派出一支人马,拖着小钢炮,驾着重机枪,在朦胧的月光中绕着这些“土围子” 显示“威力”,并向他们喊话,宣传抗日道理,开展“政治攻势”,很快就能收到成效。最棘手的是极顽固分子盘踞的“土围子”。他们仗着人多势众, 工事坚固,粮弹充足,扬言:“决不买共产党的帐,誓不与八路军为伍!” 这些“土围子”的问题不解决,既是前进的障碍,又是身后的祸害。经过反复思考,缜密研究,王树声选择了登封附近、距司令部不远的一处大寨子, 作为首先开刀的对象。

这个大寨子,号称千人铁军。寨主原是国民党的一个上校团长,凶残恶煞,目空一切。因为当初日本侵略军尚不摸他的底细,曾跟他有过一次小小的交手,没把他怎样,他就更趾高气扬,吹嘘日本皇军也是他的“手下败将”; 此后,日本人给了他些“甜头”,他就又跟鬼子暗送秋波,成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死对头”。为此,先期在那一带活动的八路军小部队也曾与其接触,

没有什么结果,更助长了这个反动寨主的凶焰。

这次,王树声下令当地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旅长二次攻打此大寨。怎奈打了两三天,又打了个“平手”。寨墙太厚了,一般武器攻不动,想爬上城头,又被密集的手榴弹所阻,皮定钧旅长匍匐过麦垄看地形时,被土炮的铁砂粒炸了满身眼子,差点上了大当⋯⋯

如此军情传到王树声耳里,他火了!立即率领主力亲自出征。来到阵前, 他翻身下马,观察地势,把寨子里里外外的形势研究了个仔仔细细。随后和大家商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方案。

在王树声亲自指挥下,“三打大寨子”的战斗打响了。

拂晓时,一辆“土坦克”向寨子移动过来。这个“土坦克”正是王树声和大伙一起设计的,它是以一个人顶着张桌子,桌子上面再盖上湿棉絮当“装甲”,专门用来消耗敌人弹药的。寨子上的敌人看不清是何物,就枪弹齐鸣, 正中了王树声的计。

天亮后,“土坦克”撤下,八路军时不时就发起一次小冲锋,不让敌人歇下来。

就这样两天过去了,敌人见八路军不过如此,更加得意起来。正在敌人得意忘形的时候。第三天,东门的激战又开始了。八路军猛攻东门,惊得敌人不敢怠慢,投入所有的兵力招架。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北边的寨墙被炸开了一个大豁口,接着无数的八路军战士从这个缺口中杀了进来。王树声声东击西的战术奏效了。顷刻,敌人的防守被瓦解了。这个顽固的“土围子”就这样给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