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讲诚信要趋利避害

讲诚信,是有原则要求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趋利避害。如果讲诚信之后,对别人有害,对多数人有害,对国家、民族、人民有害,那我们就不能讲“诚信”了。相反,“弄虚作假”才是最大的“诚”,才是最大的“信”。

一、有时也不能讲“诚信”

诚信是至高无上的美德,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但这并非是说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讲“诚信”。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完全讲“诚信”的。

(一)事涉机密

遇到涉及机密的事,就不能讲“诚信”,讲“诚信”,就要受到伤害。

假如你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技术总监,你掌握着这家企业的核心技术。

一天,一位两小无猜的朋友找到了你,希望你能将核心技术告诉她。而且她还对你说,我们从小就有约定,心中不要保留任何秘密。你应该遵守这个约定。

这时候,你就不能讲“诚信”。如果此时你讲“诚信”,你就泄露了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机密,你就要负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有盗贼闯进你的家门,问你家是否有钱,钱放在何处。你即使有钱,你也不会告诉他,更不会告诉他钱放在哪儿了。你会拿出少量的钱来,对他说:“我就剩这点钱了,你要不嫌少就拿去吧!”这时候,你是不能诚实的,你诚实了,你的利益就受到损害了。

《 解放军报》2001年11月12日第8版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2001年元月,深圳某外企公司要招聘一名文秘职员担任中方总经理的秘书。

刚从武警合肥指挥学校勤务中队退伍的战士汪劲林报名应试。经过层层筛选,他与另外11人进入最后的角逐。

考卷上有这样一道试题:“请你写出原单位最秘密的东西和对本公司最有价值的材料。”

身为退伍战士的汪劲林懂得保守军事秘密的重要性。于是,他断然在试卷上写道:“我非常愿意为贵公司效力,可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保守秘密是我的责任。这份工作对我固然重要,但是为了部队的利益我只能交白卷!”

中方经理面对这份“白卷”,露出惊喜的笑容:“这小伙子忠诚可靠,公司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二)两军对垒

两军对垒时,对敌方也是不能讲诚信的。谁讲“诚信”,谁就会因此而面临失败的选择。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宋国的惨败,就源于宋襄公的“诚实”。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以宋国的失败而告终。宋国为什么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宋襄公太诚实。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国的军队抵达泓水南岸的时候,宋国的军队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在泓水北岸列阵等待着敌人。

当楚国的军队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敌众我寡,我们可以在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进行攻击。”

宋襄公不同意公孙固的建议。宋襄公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楚国的军队渡河后开始列阵的时候,公孙固又请求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而宋襄公依然不允许。宋襄公说,仁义之师“不鼓不成列”,就是不攻击没有摆好架势的敌人。

一直等到楚国的军队列阵完毕后,宋襄公才下令发起进攻。结果,宋国的军队以失败而告终。宋襄公也负伤而逃,不久抑郁而亡。

据说,毛泽东读史读到泓水之战时,忍不住破口大骂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人类军事胜利史,就是一部“欺诈”的历史。谁的“骗术”高超,谁就是胜利者。军事史上的典型案例可以作证。

公元前12世纪,希腊联军渡海远征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特洛伊城。战争打了近十年之久,但特洛伊城依然固若金汤,久攻不下。

这时,有个叫奥德塞的希腊军人想出了个计策:他让人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木马,然后率领50名士兵藏在木马的空腹中。而命令其余的士兵佯装撤退,乘船躲到海湾里。

部队在撤退前,焚烧了军账和杂物,只留下木马和一位叫西农的年轻人。

守城的特洛伊人见希腊联军已经撤退,非常高兴,他们欢天喜地地涌出城来,寻找战利品。他们看见了造型栩栩如生的木马。

特洛伊人一边欣赏着木马,一边议论着怎样处置它。有人说,我们坚守城池十年之久,终于胜利了,我们应该把它拉进城里,放在城头上,作为胜利纪念品收藏。有人说,这还不知是何妖物,干脆把它推进大海或烧掉算了。

这时,躲藏在木马下的西农钻了出来,他对特洛伊人说,这木马是希腊人献给雅典娜女神的礼品,如果你们把它拖入城中保护起来,你们就会取代希腊人而得到雅典娜女神的保护。特洛伊人对西农的话信以为真,就把木马拖进了城中。

夜幕降临,自以为胜利了的特洛伊人摆下了盛大的酒宴,来欢庆胜利。他们开怀畅饮,直到喝得酩酊大醉。

半夜时分,藏在木马中的希腊士兵悄悄地从马腹中爬了出来。他们来到城头,向藏在海湾里的队伍发出了信号。

希腊联军迅速赶来,向特洛伊城发动了突然袭击。在里应外合攻击下,特洛伊城终于失守了。

就这样,持续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以奥德塞的木马欺骗成功而宣告结束。希腊人因欺骗而胜利了。

世人对这次欺骗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作为成功的军事案例写进各种书籍。

外国如此,中国也是这样。不管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孙膑的减灶法,以至廉范的交炬燃火、窦建德的诈降计谋,无一不是以欺诈取胜的范例。

诸葛亮的空城计与孙膑的减灶法人们所知甚详,这里就不再赘言,我们仅说廉范的交炬燃火和窦建德的诈降计谋,看看他们是怎样用欺诈取胜的。

公元73年,北匈奴大举入侵东汉的云中郡,云中郡太守廉范率兵抵抗。

廉范手下的官吏对他说:“我们云中兵力不足,应该派人送信向其他郡求援”。

廉范不同意。他认为,敌人已经兵临城下,救援的部队已经难解燃眉之急,他决定以计策取胜。

夜幕降临,廉范命令郡中的士兵交叉捆绑两支火炬,在火炬的三头燃火,另一头拿在手中,星散排列在军营中。

匈奴军队见这阵势,以为是汉朝的援军到了,很是惊慌,便决定天一亮就退军。

廉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令军队早早用餐,在凌晨时,向匈奴军队发起了进攻,杀死了数百名匈奴士兵,敌人还自相践踏而死了千余名。从此以后,匈奴再也不敢进犯云中了。

廉范自知守军人少,要以实相抵,自然不是匈奴的对手。于是,他运用了虚张声势的谋略,趁着夜色,交叉火炬,造成兵力强大的假象,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待到敌人中计,将要撤退之时,他又率兵主动反击进攻,以巩固虚张声势的结果,使敌人真的觉得汉军势力的强大。可以说,守是虚,攻是虚,虚且不露怯,妙在居然以虚胜实。

隋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以致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高士达和窦建德的起义队伍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

公元616年,朝廷派涿郡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士兵前来镇压高士达和窦建德的起义队伍。窦建德获得情报,心生一计:他先是把七千精兵强将隐藏进深山,随后,派遣一名使者到郭绚的军营中,去对郭绚说:“高士达嫉贤妒能,处处找窦建德的麻烦,窦建德受不了他的窝囊气,想投奔大人。”郭绚因不明底细,没有表态。

窦建德见使者此行没有达到目的,便又暗地里让高士达绑了个女俘,对外宣称是窦建德的妻子,并且当众将她斩首。

随后,窦建德再派使者送信,信中写道:郭大人,高士达将我的爱妻斩首,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如果郭大人能收降我,我愿当先锋痛击高士达,将他的狗头取下,献给大人。

郭绚看了窦建德的信,信以为真。收降了窦建德和他的军队。窦建德和他的队伍在“成为”了隋军后不久的一天夜晚,突然向隋军发动了进攻。毫无准备的隋军被窦建德和他的队伍打得一败涂地,郭绚也成了刀下鬼。窦建德因欺骗而成功。

由此可见,诚信应当是有条件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能用。如果我们不顾客观条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讲“诚信”,就有可能因此而犯错误,甚至犯罪。

二、讲诚信要坚持“五个有利于”

讲诚信,要坚持的原则是趋利避害。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五个有利”,即对人民有利,对民族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党有利,对社会有利。

(一)有时真相不能说

当一个已经受到伤害的人知道真相比不知道真相更痛苦时,我们就不应该诚实地告诉他真相。

比如,你的一位朋友去医院查体时,被发现患了不治之症。考虑到心理对治疗的影响,你就不应该诚实地告诉他真相。而且不单是你,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当然这“欺骗”是善意的。因为这种“欺骗”有益于病人的治疗。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曾写有《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医院的病房里,躺着一位身患重症的病人。病房的窗外,有一棵树。此时,正是秋季,秋风萧瑟。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片纷纷落下。

病人望着萧萧落叶,心情越来越不好,身体也是日渐衰弱。她悲哀地想:当树叶全都落完后,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画家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便想了一个办法,用画的树叶去装饰树枝。病人看到树叶不见减少,心情慢慢好了起来。最后,画家用伪装的树叶使那位濒临死亡的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这虽然是小说,但还是有生活基础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类似的情形。

(二)有时要守口如瓶

当你的信息属于保密范畴时,你就不能将你所知道的东西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悉数倒出。比如商业机密、军事秘密等。对于需要保守秘密的事情,一定要守口如瓶,即使是你的知心朋友,即使是你的亲人,你都不能诚实地告诉他全部的真相。在这方面,许多领袖人物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西方记者居心叵测地问周恩来总理:“你们的中国人民银行里有多少资金?”

这个问题事关国家机密,当然不能直言相告;而拒绝回答,又很失礼。在场的人都很替总理着急。不料,周总理竟幽默地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这一回答,使在场的中外记者们都大吃一惊,一时竟如堕入五里云雾中。

周总理略停顿了片刻,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这巧妙而机智的回答,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不仅欣赏周总理那雄辩的口才,更敬佩他时刻不忘保守国家机密的作风。又比如:

1972年5月27日,美苏签订了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随后,基辛格在一家饭店向随行的记者团介绍情况。当他说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时,有一名记者插话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多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听了这话,回答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不是保密的。”那位记者说。

基辛格笑了,反问道:“不保密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基辛格的伶牙俐齿世人皆知,记者想从他那儿套到秘密的信息是不可能的,稍不注意,还会让基辛格给套进去。这位记者就尝到了他的厉害。他没有直言拒绝记者的提问,而是先陈述理由,接着一个反问,把记者引进了圈套。待记者明白过来,已悔之晚矣!再看: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谈论的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原子弹。因此,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宾馆前,便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了。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

“足够!”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了一个英语单词回答。

莫洛托夫的回答可谓一箭双雕:既回避了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示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讲诚信也应该如此。

诚信虽然是人类社会必须恪守的原则,但却并非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要毫无保留地讲诚信,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需要讲诚信时,一定要讲诚信;需要变通时,就一定要变通;需要伪装掩饰时,就一定要伪装掩饰。请看陈毅同志是怎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

(一)直言面对

1949年底,商务印书馆由于经营不善,发不出薪水。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到上海市政府找陈毅市长,要借20亿元(合后来2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这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比陈毅父亲年纪还大。陈毅在小学时,就听到过他的大名。但是陈毅认为,这笔钱不能借。可是,怎样回绝他的请求呢?

陈毅稍作沉思,对张先生说道:“如果说人民银行没有20个亿,那是骗你的。我不能骗你老前辈。只要我打个电话给人民银行,他们就可以把钱送给你。你老这么大年纪,为了文化事业亲自跑到这里来,理应借给你。但我想,还是不借给你为好。20个亿搞到商务一下子就花掉了。我认为你们还是要从改善经营想办法。不要只搞教科书,可以搞些大众化的年画,搞些适合工农需要的东西。学中华书局的样子。否则,不要说20个亿,200个亿也没用。要你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处轧头寸,我很感动,不过我不能借这个钱,借了是害了你们。”

从陈毅同志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坦率真诚的态度。这坦率真诚的态度使老人对他产生了信任感。

(二)模糊应对

然而,在面对需要保守的秘密时,陈毅同志又能守口如瓶,用灵活的方法处理问题。例如:

1960年,我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后,一名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U—2型高空侦察机?”

陈毅同志笑着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如实相告,显然不能,因为这涉及军事秘密。拒绝回答,虽然符合外交原则,但却有失礼节。

于是,机智而善表达的陈毅同志便运用了“搪塞法”,巧妙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两道难题。用竹竿捅下高空侦察机,谁也不会相信,但此言却能幽默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虽说做了回答,而对提问者则是无价值的信息,不过是搪塞他的问话罢了。

(三)巧妙伪装

当陈毅面对敌人时,他又能巧妙地伪装掩饰,让敌人上当受骗。

1936年,赣粤边游击区正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此时,陈毅正住在离大余城约15公里处的梅岭。

一天下午,交通站送来了陈海转交来的一封信。信是用中央在瑞金时规定的暗号写来接头的,写信人署名为原湘赣省委一位姓张的负责人。

陈毅见了信,有些疑惑。因为在这之前,陈毅曾叫陈海去找过这位张负责人,但没有找到,现在他怎么突然冒了出来,并通过陈海转来这封信进行接头呢?陈毅尽管疑惑,但又怕错过与中央来人见面的机会,便决定亲自到大余城走一趟,去会见那位张负责人。为了安全起见,陈毅找来区委书记黄占龙同志,两个人一道下了山。

陈毅和黄占龙下山后,穿过莲花梁,直奔陈海的住处。陈毅是想先找陈海查清虚实,然后再去见那位张负责人。

黄占龙将陈毅带到陈海的住处,只见一个女人正在洗衣服。黄占龙问:“陈先生在家吗?”那女人由于不认识陈毅和黄占龙,就答道:“到团部去了。”她说的可能是陈海到国民党军队的团部去了。但黄占龙却误听为到“糖铺”去了。因为那时大余城西水门外的梅风桥头广启安糖铺,是个秘密交通站。于是,陈毅和黄占龙就向糖铺走去。

他们刚拐过街角,就看见有一小队国民党兵朝那个糖铺跑去。陈毅和黄占龙一看情况不对,便急忙转身,拐进小巷绕到临街的一个茶馆坐了下来。

在茶馆,他们看见那些国民党兵从糖铺里抓走了一个人,并把糖铺封了。陈毅和黄占龙对望了一眼,他们的心里都在说,好险啊!

就在这时,原来在糖铺干活的一位老工人从茶馆后面走了进来,他悄悄地对陈毅说:“陈海叛变了,你们快走吧!”

陈毅明白了,自己原来的疑虑是有道理的。于是,他们急忙离开了茶馆,往梅岭返。

实际上,就在陈毅下山后不久,敌人就进了山,把陈毅的驻地包围了。当陈毅返回时,还不知道“家”中已经出事了。因此,他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中。

暴风雨随时都会来到。敌人见此情形,准备撤退了。然而,正当他们要撤退时,一个国民党兵看到了陈毅。他大声喊叫道:“你是谁?”陈毅见自己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就镇定地答道:“是我呀!”那口气好像跟国民党兵很熟悉。

国民党兵听了这句答话,放松了警惕,又问道:“你是那位向导吗?”陈毅答道:“是啊,我就是向导。”

国民党兵说:“要下大雨了,赶快走吧!”陈毅说:“我内急,你先走。”说着,就捂着肚子,钻进了树丛里。

这时,雷声大作,暴风雨铺天盖地而来,敌人撤退了。陈毅躲在树丛中观察着敌人的动静,直到判断敌人真的全部撤退后,才走出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