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识的殿堂需要诚信来守护

知识的殿堂应该是一片净土。尽管知识可以给人类造福,给人类带来财富,但知识殿堂本身应该是纯净的。这里没有世俗,没有铜臭,没有虚假,有的只是对真理的探索,只是对真理的追求。

话说着简单,听着也似乎很容易。但让知识殿堂保持圣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真理探索者忘我的奉献精神,还需要诚信的高尚品德。

一、有诚信才能成为真理的住所

知识的殿堂怎样才能成为真理的住所,成为事实的生存地,成为圣殿?答案是,要用诚信来精心守护。

用诚信来精心守护知识的殿堂,要求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能做到:

(一)心中只有真理,没有世俗

具有诚信高尚品德的真理探索者和追求者,心中只有真理,没有世俗。世界著名免疫学先驱琴纳(1749—1823年)就是这样一位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

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英国牧区的一个县医学会正在开会。

轮到医师琴纳发言了,他兴奋地向在座的同行报告说,用牛痘接种可以使人免除天花。

琴纳的报告刚完,会场上就炸了锅。一位医生站起来说:“琴纳先生认为接种牛痘可以使人免除天花,这是把人当作下贱的牲口。”

另一位医生接着说:“给人接种牛痘,这简直就是亵渎神明。”

对于同行的激烈反应,琴纳早有所料,但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糟。

“如果琴纳先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有没有资格行医,就值得怀疑了。”一位医生阴阳怪气地说。

另一位医生马上附和道:“如果他继续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就应该把他开除出县医学会。”

“对!我提议投票表决,立刻开除琴纳!”

多亏会长说了几句公道话,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琴纳知道,如果他继续研究下去,等待他的情形将是更为险恶。

然而,为了真理,琴纳坦然地接受了世俗的挑战。他坚信,自己的发现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对于有科学依据的发现,自己必须坚持,真理绝不能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改变,自己决不能因为世俗的攻击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放弃,就是对真理的背叛,就是对自己诚实品德的亵渎。于是,他继续着他的研究。

事实证明了琴纳发现的正确。也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人类打开了世界免疫学的大门,无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

(二)为了真理,没有恐惧,只有勇气

具有诚信高尚品德的真理探索者和追求者,为了真理,没有恐惧,只有勇气。世界著名化学家拜洛特(1748—1822年)就是这样一位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

一天,有人拿来一桶葡萄酒,让化学家拜洛特化验酒中是否有毒。

拜洛特问:“为什么要做这个化验?”来人说:“罗伯斯庇尔怀疑他的政敌在发给士兵的葡萄酒里放了毒。如果证实这事是真的,罗伯斯庇尔就要狠狠地打击他的政敌了。”

听了这话,拜洛特知道自己遇到了棘手的化验。因为它涉及政治斗争,要知道罗伯斯庇尔可是当时的法国革命领袖啊,不是随便谁能惹的。

但是拜洛特毕竟是真理的追求者。他决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置诚实的品质于不顾。拜洛特认真地做了化验,并如实地报告了结果:“酒里没有毒。”

罗伯斯庇尔看到报告书上的签字,很是愤怒,他把拜洛特叫去,让他修改化验报告。

“不,我决不会修改化验报告。因为它是事实。”拜洛特坚定地说。为了证明葡萄酒中没有毒,拜洛特当着罗伯斯庇尔的面,大口地喝下了一大杯葡萄酒。

“你真是一个有勇气的男子汉。”罗伯斯庇尔说。

“不,当我在报告书上签字时,才表现出真有勇气!”拜洛特自豪地回答说。

拜洛特的勇气来自于他诚实的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高尚的品质,他才能不畏权贵,忠实于事实。

(三)追求的是真理,而决不会沽名钓誉

具有诚信高尚品德的真理探索者和追求者,追求的是真理,而决不会沽名钓誉。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年)就是这样一位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

一次,门德尔松到英国访问。维多利亚女皇为了欢迎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到来,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

招待会上,乐队演奏了一支署名门德尔松的曲子《伊塔尔兹》。女皇听了,倍加赞赏,夸赞道:“单凭这一首曲子,就可以证明你是天才。”

听了女皇的夸赞,门德尔松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诚实地告诉女皇:“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

原来,门德尔松的妹妹芬妮亚也是个极有音乐造诣的人,她写了这个曲子后,几位兄弟不赞同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

门德尔松这种不掠人之美、不贪人之功的诚实品德,与他的乐曲一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人类也正是因为有了琴纳、拜洛特等一些具有诚实品德的真理追求者,才使得知识的殿堂成为圣殿。

二、知识的殿堂正在遭受践踏

在人们的印象中,虚假好像与知识、治学、教育等沾不上边。因此,汉语词汇中有“无商不奸”一语,却没有“无学不奸”之词。人们把校园看成是一片诚信的净土,把教师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治学的人看作是不染铜臭的清高者。然而,近些年来,无情的事实却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一)校园不再是诚信的净土

校园本应该是诚信的净土,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现象,弄虚作假等不讲诚信的事情在校园屡屡发生,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请看下面的一些真相:

学生集体制造假分。拿着期末考试的个人成绩册,10多个初中生鱼贯走进北京白纸坊车站路北的复印点,要求复印东西。

在得到店主同意后,学生们纷纷掏出修改液,各自开始埋头在盖着学校红印章的成绩册上涂涂抹抹,把不及格的分数盖住,再填上及格分,或将刚刚及格的成绩改成良好成绩。

随后,一张张盖着黑印章的“成绩册”就在复印机的轰鸣声中诞生了。一名男生还对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嘲笑地说:“看你妈那么聪明,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笨丫头的?不罚你才怪呢。”

考研辅导广告大言不惭。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辅导广告也随之而大肆泛滥起来。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南路本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街道,但前几年,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却突然“蹿红”。该小街长约100米,宽不到10米,却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考研一条街”。街道入口处有一个圆柱,糊满各类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这些广告几乎全是诱人的字眼:

“考试通过率居同类辅导班之首”;

“考试书籍命中率经反复核实理科为88分,文科为93分”;

“紧跟某某某,肯定得高分”。

这极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广告用语,让考生们为之心动。然而,当他们满怀期望地走进辅导班、走进考场时,却发现,情况并不像广告上说的那样诱人。正如一位考生抱怨:“由于过于相信广告,造成自己考试失利。”

6

“幌子”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如果说考生的话是因为个人没有考好的“抱怨之词”,那么,我们来听听一位在考研班授课的老师是怎样说的。他指着考研广告说,这里的虚假成分不少。有的老师头衔名不副实;有的广告上空有其名,授课却不见其人……

升学考试让人捉刀代笔。升学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决定考生前途命运的关口,尤其是高考,更是如此。但就是这样的考试,有人也竟敢舞弊。

学术论文网上卖。学术论文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种现象、某些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从而探讨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性文章。它能够提供新的学术信息,表达作者独到的见解,有着创新的理论内容。这就是说,学术论文必须是作者的真知灼见,是作者的研究所得。按说,这是常识,无须多言。可是,就是这常识却“不为人所知”。“论文专卖”网站的出现,就是这些“无知者”的所作所为。

所谓论文专卖网站,就是论文的交易市场。这里不仅有论文求购信息,而且还提供“捉刀人”的信息。这就是说论文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

(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圣洁称号被玷污

教师是一个倍受人们尊敬的职业,人们予以这个职业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人之模范”“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但是,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却置诚信于不顾,为赚钱而不择手段。

公正地讲,我们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他们甘于寂寞,甘于清贫,恪守着清高的品行。多年冷板凳,“坐”出了严谨的论文;多年苦行僧,“修”出了顶尖的理论观点。

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学者也被卷进了弄虚作假的行列,将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弃而远之,变得既不“清”也不“高”,而成了唯利是图、唯名是图的人,在名誉面前显露出了贪相,在孔方兄面前流下了二尺长的口水。

三、知识的殿堂遭受污染后患无穷

不可否认,知识的殿堂正在遭受着污染。这种污染如果不整治的话,后患将是无穷的。

(一)科学的精神会被扼杀

在知识的领域,不论是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还是理论的探索与确立,都需要科学的精神。这科学的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是一种勇敢拼搏的精神,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如果知识的殿堂遭受了污染,就会扼杀这种科学精神。历史上的科学作伪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生于1897年的赖希,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并于19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而,就是这位医学博士,竟是伪科学的叫卖者。

1939年,赖希在美国宣布,他发现了“生命能”的存在。什么是“生命能”呢?按照赖希的说法,“生命能”是一种充满整个自然界的非电磁场。它不仅能获得,还能加以利用。而且“生命能”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在性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情欲亢奋时,他的全身就会充溢着“生命能”。赖希声称,他曾在显微镜下观察过充满“生命能”的红细胞。这种充满“生命能”的红细胞能发出蓝色的微光。赖希还宣称,在不远的将来,汽车也会用“生命能”来开动。

赖希不仅口头上宣扬他的“生命能”理论,还将他的这套理论“应用”在实际中。

1940年,赖希制造出一种治疗仪,他为这种治疗仪取名为“生命能存储器”。据赖希介绍,使用这种治疗仪不仅能使人体内充满“生命能”,还可以医治各种疾病,如早期癌症、关节炎、慢性溃疡、损伤等。

赖希不仅将他的“生命能”理论“应用”于为人疗病养伤,还“应用”于反核辐射。赖希宣称,核辐射在“生命能”面前无用武之地。于是,他购买了一点镭,并把它拿进了“生命能”实验室。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时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受核辐射而纷纷倒下。

赖希的“表演”,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注意。1954年3月,美国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指控赖希用于给人治病的“生命能存储器”是一种骗人的装置。为此,法院在1956年判处他有期徒刑两年。1

赖希的做法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他的理论和实践不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真实规律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主观臆想、投机取巧之上的。尽管他在“生命能”理论提出之初,曾获得过巨大的荣誉,但他也为虚假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 马丁·加德纳,《西方伪科学种种》,知识出版社,1984年12月。

(二)创新精神将遭重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真理不断发展的主要途径。创新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

吴岱明先生在他所著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中说:“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对该门学科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是对现今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说和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维活动。科学研究的实质内容,是通过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确凿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找出客观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

从吴先生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们探索未知真理的行为。

在这探索未知真理的行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要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还要创造前人没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要创新前人没有过的研究方法。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理论,没有新的理论的指导,人类就不能进步。因此,对真理的探索,需要创新精神。而知识的殿堂遭受污染会扼杀这种创新精神。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事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1989年年初,著名的《细胞》杂志刊发了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斯巴达夫拉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他们在转殖老鼠技术上的一项革命性突破。《细胞》杂志还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短评,高度评价了斯巴达夫拉的理论,称其为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

该论文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人们知道,如果斯巴达夫拉的理论与实践是真实的,那么,它确实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转殖老鼠技术。所谓转殖老鼠技术,就是把一段外来的基因送进老鼠的受精卵中,让这个基因插入老鼠的染色体中。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成长,老鼠的全身每一个细胞就都会携带这个基因。假如这个基因是指挥制造生长激素的,那么,该老鼠体内就会得到大量的生长激素,因此,它也就会迅速地成长壮大。

斯巴达夫拉认为,老鼠如此,其他动物也可依此类推。如将生长激素的基因转殖到猪的身上,猪就会快速生长,而且只长瘦肉,而少长肥肉;如将生长激素的基因转殖到奶牛的身上,牛奶就会大量增加。

毫无疑问,如果斯巴达夫拉的转殖老鼠技术是事实而不是构想,那么,他的这项研究不论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可是,事实证明,斯巴达夫拉的转殖老鼠技术不过是一场骗局。

斯巴达夫拉的转殖老鼠技术宣布后,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反应。人们先是兴奋,因为斯巴达夫拉采用的技术简单,简单得连中学生都能操作。而这种简单的方法竟能获得重大的科学价值。人们怎么能不兴奋呢?然而,兴奋之后,则是怀疑,科学的探索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怎么会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简单事呢?于是,人们开始反复验证他所公布的实验。结果,人们遗憾地发现,斯巴达夫拉的转殖老鼠技术是不成立的。

1989年10月20日,《细胞》杂志登载了美国4家从事转殖动物研究的机构的研究报告,报告说,他们曾8次重复斯巴达夫拉的转殖老鼠技术实验,但结果是否定的。报告还称,除他们的研究外,从东欧的布达佩斯到加州的帕沙迪那,有7个实验室也做了同样的工作。于是,美国科学家们断定,这个被称为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的“发明”,与物理界真正的冷融合的结局如出一辙。1

  1. 周成功:《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事件》,《科学月刊》,1989年12月第240期。

(三)人类文明将被扼杀

知识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人类文明。因此,知识的殿堂一旦遭受污染,就会扼杀人类的文明。我们不难设想,当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等充斥着知识的殿堂时,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四、知识殿堂如何保持圣洁

现如今,知识的殿堂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污染,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还知识的殿堂以圣洁呢?

(一)管理体制不容忽视

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是管理部门的事,我们作为小人物无权决定。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无权决定具体规则事项,但发表点看法,总还是有权利的。或许我们的看法对管理者还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先说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有其个人道德修养原因。这一原因我们下面再说,这里先打个“广告”。但除了个人道德修养原因外,学术管理部门制定的科研指标也是诱发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是说不能制定科研指标,不能搞量化管理。关键是怎样制定,怎样量化管理。

表面上看,数字面前人人平等了,公平合理了,但做学问不能形而上学,尤其是人文科学,有其精神创造的特殊性,如果忽视了这种特殊性,用数字来衡量其科研成果多少,势必诱惑学者走上粗制滥造甚至投机取巧之路。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具体规定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每年应在核心期刊或相应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标准的论文或文章,甚至个别发出了不出“成果”就下岗的“红头文件”。

不仅如此,评职称也有科研规定。老师们为了不下岗,为了评上职称,只好为了指标而奋斗,为了数量而拼搏。道德修养好而且学术造诣高的老师,可以通过点灯熬油,呕心沥血,完成规定的指标;道德修养差而且没有学术造诣的老师,便只好东抄西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通过抄袭来“达标”。

再说假文凭。现在的文凭造假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有人统计,说现在全国的假文凭有50万个之多。实际上,恐怕远不止这些。

上海浦东某单位近日通过社会招聘,计划录用五名员工,然而该企业拿着应聘者学历文凭到市人事局评价中心进行检验后,得到的结果却令用人单位大吃一惊,五个人之中,居然有四人持假学历文凭。这真应了一句话,扔一块砖头打倒四个有大学文凭的人,其中有三个是拿着假文凭的。

假文凭何以泛滥成灾,还是跟管理制度、用人制度有关系。有些用人单位,在用人上,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唯文凭是举”。只要你有一张文凭,管你水平如何,管你才能如何。你要是没有一纸文凭,即使你的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

不仅用人重文凭,就连孩子升学,竟也与父母的文凭有着关系。有的省、市规定,博士后的子女升高中可以加5分。作为我们平民百姓,怎么想怎么觉得这条规定不公平。我们不得不想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我们不仅要问,博士后的子女为什么就不能同我们平民百姓的子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他们的子女要在发令枪响之前先跑?也许管理部门会说,我们这是重视人才,博士后是人才,对他们子女的关心照顾,就是对博士后人才的照顾。此言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道理。这也不过是封建时代封妻荫子制度的翻版而已。

由此可见,要想根治学术腐败,遏止假文凭,必须反思我们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在管理制度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我们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该明白,做学问,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不学术界怎么会有“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之语呢?要不马克思怎么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呢?

指标、数字虽然便于管理,虽然便于促使论文、论著数量的增多,但也便于催生学术腐败。两者相权,孰轻孰重,是不用笔者赘言的。

我们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该明白,文凭虽然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但却不是唯一的尺度。齐白石虽然没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但又有谁能说他不是国画大师呢?杜甫的文学水平,哪一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子敢与其较量?

看了我的这段文字,或许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我不赞成规范化的管理,而赞成放任自流。如果是这样,那您就误解了笔者的意思。我上面所说,只是想提醒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科学的学术管理方法。而对于那些弄虚作假者,我向来认为应该严加管束。因此,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的访谈录《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一个大学如果失去信誉,影响会有多坏?杨福家院士首先自曝了复旦的一段“家丑”—

“80年代初,一个复旦毕业生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递交申请书时,伪造了一个教授的推荐信。这件事被揭露后,每年复旦都要接到不少外国大学要求核实学生推荐信和成绩单的信件,经我手的就有10封左右。经过核实,基本所有的推荐材料和成绩单都是真实的,可因为以前有过不良记录,尽管来信在逐渐减少,可直到现在还有。”

杨福家院士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下大力气抓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试作弊,发现一个开除一个,任何余地都不留。1993年,一次就开除了三四十人。

杨福家院士说,复旦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一个学生给我写信说,如果作弊之风仍然盛行,那用分数体现成绩就是毫无意义的。一些公司的老板也给我打电话讲,学生的能力如果不强,我们可以培养,但一个人如果不老实,那他的基本素质就是不合格的,最终将会面临被解雇的命运。”

一些国家驻上海的领事也对此表示赞赏。他们反映,中国学生在报考国外研究生时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国外不敢轻易相信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和成绩单。复旦严厉整治作弊行为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该校的学术声誉。

杨福家院士说,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遗憾的是,这几年不诚实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上应该从小学就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正是由于从小放松了教育,致使中学到大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在中国和西方大学都做过校长的人,杨福家院士介绍,国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情况,但比较好的大学都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做这种事是可耻的。周围的环境使大家认为做这种事划不来。

他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为波士顿大学传播系主任。上课时,他给学生们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刚说完,就下课了。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校长,说:“这段话我在别的杂志上见过,教授没有说明这段话的来源。”校长找到教授核实,教授当即提出辞职。尽管他不是不想说这段话的出处,而是因为铃声响了,来不及说。最后在其他老师的挽留之下,学校免去了这位教授的系主任职务。第二天,一上课,这位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们道歉。

杨福家院士说:“我很惭愧。有一次,我写了一本书,用了国外实验室送我的一张照片。出版商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出版社,他们问我:‘你征得实验室的同意了吗?’我一愣:照片是他们送给我的,还需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吗?”

他说,实际上,在国外的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学生头脑中已经刻下深深的烙印: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用。一旦发现有假,制裁非常厉害。

杨福家院士介绍,上海前几年有个很有名的年轻教授,后来发现他有许多论文都是抄别人的,于是所有的光环都失去了。

过去我们经常听说,中国的学生在需要推销自己的时候,表现得不如外国学生自信。对此,杨福家院士认为:“我不反对学生自信,但要分场合。在交际、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充分表现出自信,客观肯定自己的成绩。但过分表现自己,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夸大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因个人行为而给整体抹黑。”

杨福家院士的话,值得我们每一位知识分子、青年学子思考。

我们说完了管理体制问题,现在该谈谈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了。

(二)个人道德修养必须重视

个人道德修养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需要科研人员自行解决。实际上,不管是学术腐败也好,还是假文凭也罢,从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来说,都是过于看重名利所造成的。

事实上,一般人都看重自己的名声,看重个人的利益。但名声、利益的获得,必须“取之有道”。用自己的才华、能力获得桂冠,令人敬佩;用自己的智慧、劳动获得财富,让人钦佩。但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手段获取名声、利益则为世人所不齿。因此,科研人员应该正确对待名利,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其所著的《青春寄语》一书中说得好:“荣誉有如萤虫之火,在暗黑的夜空里,它放着光,显示出美丽,极其可贵,但是,靠前一看,立刻就会明白它是何等的软弱无力。因此,美的尊贵不是荣誉本身,而是得到应得荣誉的崇高人格。”读了这句话,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居里夫人将荣誉视为玩具,丝毫不想要勋章了。

居里夫人成名后的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到了她家。朋友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手里正玩着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朋友看了,吃惊地问:“能够得到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是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把这枚奖章拿给孩子随便玩呢?”

居里夫人听了朋友的话,笑着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1902年夏季的一天,居里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院长保罗·阿配尔教授的一封信。信上说:“部里要我提出应赠荣誉勋位的人名。我的名单里一定要把你列上。我请求你把这件事看作是你对于理学院的一种贡献,允许我提出你的名字。”在给居里写信的同时,保罗·阿配尔院长还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请她劝居里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收到信后,同夫人商量说,我需要的不是一条系着珐琅小宝石的红丝带,而是一个实验室。居里夫人也同意丈夫的看法。于是,居里给院长回了一封信。信中说:“敬请代向部长先生申谢,并祈转告他,我丝毫不想要勋章,我只亟须一个实验室。”

(三)实事求是进行科学研究

实事求是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使认识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实事求是反映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中,就是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了这种态度,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中就能唯实不唯人、踏实不浮躁、诚实不虚假。

唯实不唯人,是说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中,要一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细心研究、悉心观察、深入探索、认真分析来探求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不盲从他人或以自己的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

盲从他人和主观臆想都是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违背的,其结果,必然是不尊重客观实际,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之大忌。

踏实不浮躁,是说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治学精神。不因懒惰而敷衍塞责,不因名利而草率了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这是前人的治学座右铭,也是科研人员今天治学的箴言。只有如此,科研人员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搞出真科学、大科学,写出真论文、大论文。

诚实不虚假,是说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要遵守诚实的道德规范,不玩虚假的把戏。诚实是人的一种品质操守。这种品质操守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真话,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歪曲篡改事实,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诚实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科研人员都应该具有的。

有了这种美德,科研人员就不仅能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敢讲真话,敢于同伪科学的东西进行不懈的斗争;而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科研人员也能敢讲真话,敢于同弄虚作假的人进行不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