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将军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生于战国时期赵国柏仁,即今河北省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封“武安君”。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后世有人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可见他的历史性地位。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在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即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另外,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李牧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结果深思熟虑,采取了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

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歼敌。

为此,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

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也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

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孝成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老谋深算,意欲放长线钓大鱼,也不作解释,我行我素,依然如故。

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己威风,很生气,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员将领来替代。

新将领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军队出战,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边境不安,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复职,李牧闭门不出,坚称有病,不肯就任。

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令李牧出山。

李牧对赵王说:“您一定要用臣的话,臣还要和以前一样。您答应了这个条件,我就赴任。”

赵王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还是以为李牧胆小避战。

其实,李牧早已经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

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0000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设法引诱匈奴入侵。

公元前244年的春天,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

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为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

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

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两翼包抄的13000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地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

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10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

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之后,匈奴兵慑于赵军之威,10多年内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公元前246年以后,李牧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订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赵悼襄王继位。公元前244年,廉颇的大将军一职被取代,廉颇一怒之下,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秦王政亲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

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

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这次李牧击退秦军,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进围赵都邯郸。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技,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赵悼襄王的近臣,让他他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派人去取代李牧。

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悼襄王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命人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

3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灭掉了赵国。

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旁注]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采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饰,教人民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制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此服通行后,其冠服带履之制,历代有变革。

单于 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至匈奴灭亡为止。

赵悼襄王(?~公元前236年),姓嬴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战国末期赵国君主,公元前245年继位。他曾以李牧为将攻燕。公元前236年病卒。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我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谥号“武灵”。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武灵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

赵长城 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故也称赵武灵王长城。是供守边戍卒瞭望和作战用的。它起于代,即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宣化境内,沿阴山西行,止于高阙,即今巴彦淖尔北部二郎山口。

[阅读链接]

李牧在边关的岁月里,非常注重密切官兵关系。

他深深懂得这样的道理: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

为了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每天都会杀几头牛犒劳士兵,还让战士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冲锋陷阵,愿为国家出力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