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圣武神廉颇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今山西省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从仅存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廉颇对国家赤胆忠心,不畏生死,对个人宽宏大度,心地纯净,以至于被后人誉为“德圣”、“武神”、“国栋”。

赵惠文王刚执政赵国时,七国之中以齐国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

由于赵国廉颇的抵抗,秦被迫改变策略,于公元前285年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

在这个过程中,廉颇于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时,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跃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

秦国当时之所以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名扬列国。

在廉颇带赵军伐齐时,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并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

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

廉颇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30天,若30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为赵王大壮行色。再加上蔺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

最终,赵王平安归来。

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就拜他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扩疆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自己,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这让廉颇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

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所体现的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公元前276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攻陷9城,次年廉颇再攻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长时间不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执政。这时,秦国采取范雎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

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

在当时,秦军已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肃部众,坚壁不出。

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3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订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

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白起率兵攻赵。结果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了赵括,致使赵国损失近50万精锐部队。

秦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对于事后的割地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并于公元前259年10月间兵围都城邯郸,邯郸军民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正月,此时邯郸被围将近4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

10月,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赵军依旧不屈地抵抗着。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队所具有的慷慨悲凉的气质、血气尚武的传统、同心志协的风气是多么的重要。

此时,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

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建议:“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

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

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

廉颇令乐乘率军50000兵士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0000兵士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

攻代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赵将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250千米,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

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在此战中,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之弊,赵军同仇敌忾利,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最后取得胜利。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这次战斗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

在此战中,一批新的战将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打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赵投奔魏国大梁。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4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

廉颇的仇人郭开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使者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

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去了3次厕所。”

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了。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常常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

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年约85岁。10多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旁注]

和氏璧 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省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范雎(?~公元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上党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古时对长治的雅称。《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郭开 名偃,是赵悼襄王身边的红人,也是赵国的两朝元老。虽谈不上威名赫赫,论其个人官场活动能力和办事手段,在赵国近200年历史上,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比如对白起、廉颇的谗言,就导致了两人命运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栗腹 战国末期燕国人。燕国丞相。曾经劝燕王攻赵国,自己和卿秦率兵攻打,结果自己和卿秦双双被俘,留在赵国。

乐乘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原在燕国为将。公元前251年,燕国攻打赵国,赵将廉颇大败燕军,燕国相栗腹和乐乘被俘虏,乐乘弃燕归赵。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赵悼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离开,廉颇流亡魏国。

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今山西省柳林孟门人,另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阅读链接]

战国时,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

据说有一天,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廉颇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

秦兵见赵军粮积如山,不敢轻易来犯,直至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秦军来起运粮食时,才发现仓中装的全是黄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称营防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