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兵家智谋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各诸侯国间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指挥作战的专职军人,他们都是各个诸侯国所倚重的优秀兵家。

战争中的“诡道”是智慧的代名词。堪称兵家的人总是智勇兼备,用兵布阵正奇相依,变化无穷,而春秋时期将帅们的战争实践,代表了我国上古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有英雄的民族是值得骄傲的。这些“诡道”兵家就是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

兵学鼻祖孙武

孙武(约前535~?),字长卿。生于春秋时期齐国乐安,即今山东省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13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也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原来是齐国人,由于避难到了吴国。为了施展生平所学,他拿着自己所著的兵书,去求见吴王阖闾,让自己领兵打仗。阖闾想要伐楚,正需要孙武这样的人才,再加上有伍子胥的推荐,于是就接见了孙武。

阖闾和孙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觉得孙武是个难得人才,最后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吴国大夫伍子胥和上任不久的大将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

这时,阖闾想要直接攻克楚都郢,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一支劲旅,非钟吾国和舒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两国,现在人疲马乏,军资消耗很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阖闾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

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对楚国进行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0000名精兵,乘坐战船,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沔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

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就这样,孙武在30000名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名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随后攻入楚国的国都郢。

孙武以30000名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被迫迁都。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还计划征服越国。只是眼下时机未到,正在抓紧准备。

公元前496年,阖闾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主动迎战,施展巧计,把吴军杀得大败,吴军仓皇败退。

阖闾也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了脚趾,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后葬苏州虎丘山。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名精兵迎战于夫椒。

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

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孙武随同夫差又率领着数万名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订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与此同时,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迷惑夫差,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尝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入吴。

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

孙武、伍子胥一致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理睬孙武、伍子胥的苦谏。

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制造借口逼其自尽。伍子胥自尽后,夫差又命人将他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

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

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终于完成了兵法13篇。

孙武死后,他的后世子孙孙膑把孙武的用兵思想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

[旁注]

沔水 又名汉水、襄河,初名漾水,也称漾川。现在称汉江。《尚书·禹贡》记载:“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指此。为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

夫差(?~前473年),又称吴王姬夫差,阖闾之子。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在位。在位期间,开凿邗沟,发展长江下游,又破越败齐,称霸一时。

黄池 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南。据《封丘县志》记载:“(周穆王)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叫黄池。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就在这里举行。今仅存古黄池碑一通,建砖砌碑楼加以保护。

阖闾(?~前496年),又称阖庐,姓姬名光。吴王夷末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春秋史上武功最强盛的霸主,兴盛吴国,大破楚国,称雄一时。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周代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和军事家。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后来,继承王位的吴王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勾践(?~前465),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到吴国侍奉吴王,以麻痹吴王。后来发愤图强,一雪前耻,并终成强国。

西施 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绍兴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也与南威并称“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称。吴越争霸中,西施是勾践迷惑夫差的一件重要工具。

孙膑 孙武的后代。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阅读链接]

有一次,吴王阖闾问孙武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100多名宫女给他。

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然后交给她们一些军事基本动作和口令。但孙武连续两次发令时,宫女们都只顾嬉笑,不听指挥。

孙武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

吴王向孙武求情,但孙武坚持认为,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