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谥号“武毅”。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我国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戚继光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21岁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兵围北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述守御方略。25岁,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5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1555年,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
1556年9月,倭寇800多人打至龙山所。山所在定海县境内,北面濒临大海,是倭船往来必经之道。戚继光这时新任参将不久,听到消息立刻率军前往。
倭寇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3箭将3个倭酋射倒,倭寇这才退去。10月,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等率军抗击,三战三捷,倭寇乘夜撤退。
抗倭之战,戚继光初露锋芒,同时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临阵畏缩,有必要寻求解决办法。
1559年9月,戚继光提出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
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订了“四要四不要”标准。
四不要是:不要城里人;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不要40岁以上的人和长得白的人;不要胆子特别小的人和胆子特别大的人。四要是:要标准的农民要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要目光有神的人;要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了近4000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稍后,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
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1561年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
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13战13捷,共擒斩倭寇1400多人,焚、溺死4000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在此之前,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
横屿是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10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又尽是泥淖。倭寇在岛上结下大营,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达3年之久。
戚继光为了渡过浅滩,命令士兵铺上干草,随着鼓声向前爬行。
到达横屿岸边时,倭寇早已布成阵势,士兵们奋勇冲杀,放火焚烧倭巢,倭寇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消灭倭寇400多人人。残余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600多人。
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3个时辰。随后,戚继光进军牛田、林墩,铲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
铲平福建三大倭寇后,戚继光回浙江补充兵员,倭寇又猖獗起来。
1562年冬,倭寇6000人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次年2月,倭寇退出府城,据莆田东南的平海卫为巢。
1563年4月,戚继光率领10000多人到达福建。5月,福建巡抚谭纶命戚家军为中路,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向平海卫发动总攻势。
倭寇仓皇应战,戚家军用火器猛烈射击,倭寇战马受惊,乱跑乱窜,左右两翼乘势并进,倭寇大败,逃回许家大巢。
明军进围敌巢,四面放火,倭寇2000多人或被烧死,或被杀死,逃窜者也多坠崖和蹈海而死。
平海卫之战不久,又有大批倭寇陆续登陆。
1563年11月,倭寇约20000人围攻仙游,城内居民昼夜死守,双方伤亡都很严重。谭纶和戚继光统兵来救,驻扎于仙游城外6000米处,这时戚继光的部下只有6000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宜立即决战。
1564年1月,戚继光将换防军队进行周密部署,分道向仙游进军。当时倭寇结为四巢,分别盘踞于东、南、西、北四门,中路军直冲倭寇南巢,其他各路配合作战,倭寇丢盔弃甲,全线崩溃,仙游之围得以解除。
戚继光这次以寡敌众,大获全胜,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但北边仍然存在鞑靼的威胁。为了加强北边的防务,朝廷决定调戚继光训练边兵。1567年12月,戚继光奉命北上,被指定负责蓟州防务。
戚继光将全部防区划分为12路,上面设东、西协守,分管东西各路军队。他虽然全权负责蓟州一线的防务,但练兵主张却得不到朝廷的积极支持,于是将精力主要用到了防御工事上。
他将旧城墙加高加厚,并修筑了大量空心敌台。敌台修成后,戚继光又设立车营,创立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
在此期间,因北方士兵纪律散漫,苟且偷安,戚继光请求调浙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最后调来兵勇20000人,成为守边的主力。戚继光还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实施了车、骑、步三军配合作战的方略。
在蓟州修筑敌台,建立车营,分别配备重车、轻车、步兵、骑兵、火炮等。通过戚继光的艰苦努力,北边防务有了很大的改观。
戚继光从东南抗倭到北镇蓟州,上司谭纶及执政大臣张居正等人,对他的工作都比较支持。尤其是张居正,常把那些作对的官员调开,甚至免除职务,所以戚继光能久镇北边,发挥所长。张居正病死后,反对派群起攻击,戚继光也受到牵连。
1583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两年后被朝廷罢免官职,回到家乡登州。1588年1月5日,戚继光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戚继光在抗倭作战中,创立攻守兼备的鸳鸯阵,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明代著名兵书,受到兵家重视。
[旁注]
倭寇 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我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龙山所 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龙山镇境内。它是明代为防御倭寇侵扰而构筑的海防工事之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抗倭的地方。1556年秋,倭寇猖獗进犯东南沿海,年仅19岁的戚继光率军进驻龙山所,与倭寇浴血奋战,最后全歼来敌,大振国威。
蓟州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春秋时期称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辖境约今天津市蓟县,河北省三河、遵化、兴隆、玉田、大厂等市县和唐山市丰润、丰南区地。明洪武初省渔阳县入州。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蓟县。
刘显(1515年~1581年),本姓龚,字惟明。今江西生南昌人。明抗倭名将。出身行伍,官副千户,后任浙江都司参将、总兵、都督同知、左军府都督、太子太保等。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今江西生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著有《说物寓武》20篇军事著作。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湖北江陵人。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
[阅读链接]
戚继光当年率领义兵追杀捕剿倭寇,兵贵神速,对埋锅造饭,拖延时间的问题,总想不出办法。
有一次,前来慰问的百姓中有一个老农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他说这饼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戚继光连声说“谢谢。”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
这种饼在沿海各地曾经盛销,当时人们都叫它“光饼”。因为这种饼略带咸味,有的地方又叫它“咸光饼”。可见,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如此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