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叱咤英雄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在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集权达到巅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越加尖锐,发生了连绵不断的大规模的战争,出现了如明代戚继光,清代岳钟琪等一批著名将军和统帅。

明清武臣在军事领域颇有建树,他们不仅以军事行动奏功于封建王朝,同时,对现代人来说,他们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或许更能体现战争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一般规律,以至于对后来的军事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开国将军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生于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军事统帅,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他灭周政权,攻克大都,北征沙漠,攻城拔寨,皆为军锋之冠,为开创明王朝基业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徐达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不禁诸多感慨,萌生了救济世人的远大志向。

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22岁的徐达听到消息,毅然仗剑从军,投奔到朱元璋部下。从此,徐达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

1355年3月,朱元璋接替病逝的郭子兴执掌起义军的领导权,决定渡江夺取集庆。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使后续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

元朝军队不甘心太平之失,妄图重新夺回太平。元将海牙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孰口。地主武装头目陈野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

徐达以奇兵绕到敌后,在襄阳桥埋伏起来。元兵前锋陈野先率众来攻,被徐达军擒获。海牙见陈野先被俘,不敢恋战,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终于转危为安。

紧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先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集庆南面进行包抄,切断了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徐达会同诸路水陆大军,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在第二年的3月攻占了集庆。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着手建设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不久,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攻打张士诚。徐达率领几位将领,带兵浮江东下。

当时,张士诚已据有常州,朱元璋派遣使者与之通好,希望双方能和睦为邻,保国安民。张士诚断然拒绝他的要求,扣留他的使者,并出兵攻夺镇江。

徐达闻之,立刻出兵还击,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乘胜进围常州。不久,徐达攻克常州,其他将领也先后攻拔长兴、江阴等地。随后,徐达与邵荣又联兵攻夺宜兴。

至此,太湖以西的地区已尽入朱元璋版图,一条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的防线建立起来了,张士城西犯的门路也就被堵死了。

东部防线建立起来后,徐达又奉命来到西部战场,会同俞通海等出兵迎击陈友谅,并很快粉碎了结果陈友谅对西线的进攻。

东、西两道防线的巩固,确保了应天的安全,并为朱元璋积粮训兵,出击东南,发展和巩固江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在,朱元璋兵强粮足,已经可以同其他几支势力相匹敌了。

1360年5月,陈友谅出兵攻占太平,自称皇帝,引兵东下,进犯应天,并派人约张士诚出兵,准备东西夹击,共同瓜分朱元璋的地盘。

徐达带领一支精兵埋伏在南门外等陈友谅来到江边的渡口龙湾,即冲杀出来,会同诸路伏兵,内外夹击,一举击溃陈友谅,歼灭了大批敌军,生俘7000余人,还缴获几百艘战船。

陈友谅乘船逃跑,徐达紧追不舍,收复了太平,攻占了安庆。张士诚见陈友谅吃了败仗,未敢轻举妄动。

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迎击陈友谅对朱元璋发动的大规模进攻。7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

第一天接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使军威大振。

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焚烧徐达战船,徐达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

鄱阳湖战役结束后,徐达率军追歼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占领了湖广的大片地区。

1364年,在战胜陈友谅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战功卓绝的徐达被任命为左相国,成为朱元璋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是消灭张士诚。徐达受命为前线的总指挥官,又肩负起这个重要任务。

1365年秋,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他统率常遇春、胡美、冯胜诸将,带领骑兵、步兵和水军,首先渡江北上,向淮东地区发动进攻,以剪除张士诚的肘翼。经过激战,将张士诚的势力压缩到江南的浙西地区。

徐达与常遇春统率20万水军出太湖,直趋湖州,将湖州紧紧围困起来。徐达下令发动强攻,锣鼓齐鸣,万炮齐发,将士高声喊“杀”,像潮水般地冲向各座城门。

经过一场激战,徐达带领士卒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接着也攻入阊门,进至薄平江城下。徐达指挥将士奋勇冲杀,张士诚收集残兵败将两三万人,在街巷里进行抵抗,最后向徐达投诚。

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朱元璋占有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实力进一步壮大。这时候,元朝的统治基础已在各支起义军的打击下趋于瓦解,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倾辄不已,各地武装势力互抢地盘,混战不休。

朱元璋决定抓紧有利时机,派兵北伐,夺取中原,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统帅大军北伐的艰巨任务,又落在了徐达的身上。

北伐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与徐达等诸将研究拟定了作战计划。1367年10月,徐达与常遇春统率25万大军,从淮安出发,按照既定计划进入山东,攻克沂州,接着,徐达命令韩政分兵扼守黄河,以断山东援兵。

又命张兴祖攻取济宁,而自率大军攻拔益都,迭克潍、胶诸州县。

12月,元将朵儿只献出济南城投降,徐达又分兵攻取登州和莱州。此后不久,山东诸地全部平定。

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迭克山东诸地的捷报声中,朱元璋登上皇帝位,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明王朝的建立,激励着明军加速北伐战争的步伐。

1368年2月,徐指挥明军沿黄河西进,攻入河南,迅速攻占永城、归德和许州,汴梁守将左君弼献城归降。接着,徐达又引兵自虎牢关进至塔儿湾。

元将脱因脱木儿带领50000军队迎战,在洛水北岸布阵。徐达指挥全军将士往前冲杀,元兵惨败西逃。明军进据洛阳北门。

洛阳守将李克彝逃往陕西,梁王阿鲁温开门迎降。明军乘胜西进,相继攻占陕州、潼关,元将李思齐、张良弼失势西奔。

至此,明朝军队已顺利地完成攻占山东、河南和潼关的任务,撤除了大都的屏障,剪掉大部的羽翼,并控制关中元军出援大都必经的门户,从而对元大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明军的下一步行动,便是攻取大都。徐达与诸将会师东昌,分兵规取河北,连下卫辉、彰德、广平,攻占了临清。

在临清会合诸将后,徐达命傅友德开辟陆道以通步兵、骑兵,派顾时疏浚运河以通水军,北攻德州、长芦、直沽。据守直沽的元丞相也速从海口逃走,大都震动。

明军沿运河西进,在河西务,大败元军,再进兵通州,乘大雾用伏兵击败元朝守军,歼敌数千人。

元顺帝听到通州失陷,知道大都已无法守住,于是趁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出城,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

1368年8月,徐达率领明军到达齐化门外,填平壕沟,进入大都,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留守大都的元朝宗室淮王和左、右丞相等少数死硬分子拒不投降,被徐达处死,其他元朝大臣和将士纷纷归降,受到宽大的处理。

徐达下令查封元朝的仓库、图籍、宝物和故宫殿门,派兵看守。所有将士,一律在营房住宿,不许外出骚扰百姓。大都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街市的营业也很快恢复起来了。

捷报传到南京,朱元璋下令把大都改为北平府,由孙兴祖、华云龙驻守,徐达与常遇春带领明军攻取山西、陕西。常遇春为前锋,徐达殿后,由河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南部。山西诸地也很快被平定了。

1369年2月,徐达率领明军渡过黄河,进攻陕西,占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

4月,徐达统兵攻克凤翔、临洮,继而在庆阳消灭了张良臣的势力,而且使明军控制了陕甘地区的形势,进一步缩小了元朝势力的活动范围。

陕西平定以后,朱元璋下诏令徐达班师回朝,大加封赏。

元将扩廓帖木儿在甘肃听说明军南还,统兵进围兰州。朱元璋再次任命徐达为大将军,而以李文忠取代已经病故的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征讨。

1370年4月,徐达率领西路明军出定西,扩廓帖木儿自兰州撤围还救,两军相拒于沈儿峪,隔着一条深沟扎营布阵,于是发生了一场数十万人的激战。

徐达整顿队伍,挥师出击,将士个个奋勇争先,大败敌军,擒获元朝的宗室、官吏1865人,俘虏敌军将士8045万人,并缴获了15000多匹战马和大批牲口。扩廓帖木儿的精兵悍将丧失殆尽,仅与几个妻子夺路而逃。

当时元顺帝已死,元朝的残余势力更加衰弱,已不再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定西大捷后,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朱元璋又派徐达镇守北平。此后,徐达除了3次带兵出征塞北,其余时间都在北平镇守。

徐达殚精竭虑,镇守北平。他统率部将修缮城防,操练军马,设备屯田,严为守备,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大的作用,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1385年2月,徐达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葬于南京钟山之北,并把他的塑像摆放在功臣庙里,以表彰他为明朝所建立的卓越功勋。

[旁注]

常遇春(1330年~1369)),字伯仁,号燕衡。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自言能将10万,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应天府 北宋的应天府是当时北宋的陪都,称为南京应天府,即今河南省商丘。明朝的应天府是朱元璋改集庆路命名的,当时是明朝京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后,迁都北京顺天府并正式迁都。

左相国 古代官名。在明代,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右丞相 丞相之一。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不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秦代、汉代和南宋时右相大,北宋时左相大,明初时左相大。

元大都 或称大都。自元世祖忽必烈1267年至1368年,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北平府 1368年,废大都,改置北平府,管辖大兴。领7县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有: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昌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通州及所领之漷县、蓟州所领之平谷县、涿州所领之房山县。1402年改为顺天府。

塞北 一般指长城以北地区。塞是指边塞、要塞,这里所谓的塞相当于今日的明长城。而以此为界,以北的部分已经出边塞,故名塞北。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31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陈友谅(1320年~1363年),今湖北生沔阳人,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他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战争上。在鄱阳湖中中流箭而死。

元顺帝(1320年~1370年),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帝国可汗,汗号“乌哈噶图可汗”。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阅读链接]

有一天,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

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两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