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

被地面和大气吸收的那 63 份辐射能,在地球的表面上是如何分配的呢? 这与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角度有很大关系。63 份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为位于热带的地球表面所接收,这是由于:(一)在热带的太阳高度(用角度来表示)在所有季节中都高,在高角度的太阳照射下,不仅接受的辐射能多,而且相应的地表反射率也小,这样总能量的收入就多;(二)热带地域中有巨大的海洋面积,由于水具有巨大的热容量,因此对于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贮存较陆地要高;(三)相等纬度值的表面积,在赤道附近要比接近两极时大得多。全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强,位于赤道南北 20 度之间的地域(一共

40 个纬度值),而其余的南北共 140 个纬度值所占据的地表面积只不过三分之二弱一点。这样,在低纬不仅接收了更多的太阳能,而且加上这里的反射率不很大,因而出现了太阳辐射能在这个区域的盈余。有盈余必然有其它地域所表现的不足,在高纬地区就是这样,太阳辐射能的支出大于收入,能量出现了亏缺。但也有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以北半球而论,在仲夏的一个月当中,当太阳连续照射在极地时,该区域每日反而比热带每日所接受的能量还多。可是时间甚短,在一年中的其余时间里,两极地区的辐射远远低于热带地区。我们仍以北半球为例,大约在 38 度处,一年中的辐射能达到收支平衡,以南的地区能量盈余,以北的地区能量亏缺,这就势必引起南北之间全球规模的水平能量交换(图 4.5)。

大规模的大气活动、由温度原因引起的洋流等,就是进行这种交换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促进了自然地理过程的活跃,复杂了自然地理过程的表现,成为地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又一基本形式。

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外来能,所能影响的地下深度却有限。太阳辐射能对任一地区的作用都具有周期性的变化,作为一种反映,地表温度表现出昼夜与季节的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对其下的渗透很浅。渗透的深度及相应的温度表现,除了别的原因外,与地表组成物质的热特性关系甚大,请参看下表的数值:

表 4.3 一些自然物质的热特性

种类

导热率

(卡/度·厘米·秒)

密度

(克/厘米

3)

比热(卡/

克·度)

热 容 (卡/度·厘

米 3)

花岗岩

0.011

2.6

0.2

0.52

0.0055

0.9

0.51

0.45

湿沙

0.004

1.6

0.3

0.48

湿沼泽土

0.002

0.9

0.8

0.70

静止的水

0.0015

1.0

1.0

1.0

陈雪

0.0007

0.5

0.51

0.22

干沙

0.0004

1.4

0.2

0.3

木材(典型的)

0.00035

0.6

0.3

0.18

新雪

0.0002

0.1

0.5

0.05

泥炭土

0.00015

0.3

0.44

0.1

静止的空气

0.00005

0.001

0.24

0.00024

[本表根据W.P.朗利(1967 年)所引证的吉格(Geiger,1959 年)的数据]

由于陆地地表不透明,导热率也都很小,所以不可能将热量传递很深。即使海洋表面比较透明,热量向下传递时的衰减也很迅速。这样又一次证实, 外来能与内生能是两个近乎独立的体系,它们在自然地理面中相遇,又各自在这里终结,二者之间虽然有能量的交换,但交换的数量甚微,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具实质意义的影响。

辐射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还包括随着地表面的海拔高度不同,它的分配也不相同。一般均有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这当然与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等有关系。下边引述青藏高原上的测定资料,见麦 4.4:

表 4 .4 青藏高原上太阳直接辐射随高度的变化(据童庆禧等)

地名

海拔高度

(米)

太阳直接辐射(卡/厘米 2·分)

太阳高度

(度)

纬度(度)

经度(度)

樟木

2200

1.318

53.8

28.0

86.0

拉萨

3700

1.455

54.8

29.1

91.1

绒布寺

5000

1.632

52.3

28.2

86.8

东绒布冰川

6325

1.729

51.5

28.0

87.0

大气上界

1.950(太阳常

数)

(注: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值、系根据 1968 年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应用 X- 15 火箭所测。)

此外,选取北纬 23 度左右范围内,不同海拔高度的年总辐射值,也能很

好说明这个问题。将表 4.5 的资料绘于图上时,就会看的更加清楚(图 4.6)。地表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之后,是否立即就返回空间呢?事实上太阳能

是在作了一系列的功、并经过地面与大气之间的多次互相辐射后,才回到空间去的。从始态(太阳辐射能输入自然地理面),到终态(永远输出自然地理面,即返回

表 4 .5 年总辐射值随高度的变化

地名

纬度(度)

海拔高度(米)

总辐射(千卡/厘米 2·年)

广州

23.08

6.3

121

高要

23.03

6.7

115

桂平

23.24

42.2

117

田东

23.37

111.2

118

梧州

23.29

119.2

122

南宁

22.50

123.2

117

百色

23.55

138.0

123

元江

23.38

396.6

128

耿马孟定

23.26

490.3

122

开远

23.43

1038.0

128

澜沧

22.48

1054.8

129

景东

24.28

1162.3

136

蒙自

23.20

1300.7

134

空间),有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太阳辐射能可以用于水分的蒸发,用于增大空气的乱流扩散强度,用于增加地面和大气的温度,用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因为地表各处的性质千差万别,用于各个方面的能量数值的分配就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这些方面的数量差异及变化规律, 对于探讨自然地理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