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人类住处

**最原始的巢与穴。**人类也和其他万物一样,为了避风雨寒暑以及毒虫野兽的伤害,同时又担任了繁殖下一代的任务,便不得不找栖身之所。以中华民族而论,发祥地最早只有黄河中游,最原始的住处便是由天然洞穴进而到自营洞穴,而洞穴却又在雨季常被水淹,于是便由有巢氏发明了橧巢(或楱巢),不过仿效鸟巢,将柴薪堆高做成鸟巢式的高窝,以防水淹潮湿兼防虫兽面已。但是却防止不了雨淋以故后来才上了盖,由盖而逐渐改进成为屋顶。在干旱少雨的黄河中游,便只有洞穴可栖身了。以故我们挖掘出来的殷墟(盘庚于公元前 1300 多年迁都于殷,去今不过 3300 余年)虽然已经开始建造了

20 多间殿堂,但只供王室来用。所有臣民全部仍都住在洞穴里,而且因为在平地,所以没有傍山挖掘的窑洞。所有洞穴全部都在地下。洞穴有方形、圆形、椭圆形不等,方形者纵横为 3~4 公尺,要以不致崩塌为准。圆的较大, 可达 5 公尺。深度不等,最多也不过 8~9 公尺。入洞须设台阶,只容一人上下,洞中四壁垂直为墙。间有在墙上涂有泥草者。洞中隆起者为土坑,下凹者为灶坑,洞壁已被火烤红似砖。环洞壁四周,竖立若干支柱耸出地面,柱上设架,架顶覆草,便是屋顶。穴底掘坑以存雨水。这类原始住处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开始,到殷墟时代也有 3700 年了,其间必然经过若干改良,如像支柱及屋盖等等,至于橧巢,则绝无法保存至今,经过风吹雨打,早已全部消失了。

**南国的高架屋及水上人家。**南国多雨多水而不寒,人们的生活便离不 了水。鱼虾稻米,便是人类生存之所寄。在商国的人,又得抵抗水灾,因此住屋便有两种,一种是橧巢式的高架屋,将住屋建造在高架之上。在平地常常泛滥的地区,便有至今在泰、越、菲、缅等南国乡村中遍地都有的建造在高架上的住屋,尽管都是简陋的茅屋,多半还以编竹作为楼板,铺上草席就是床,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既可免遭水淹,还能防止虫蛇之扰,而在日间, 人们更可在楼下工作,以免日晒。晚间将家蓄全部关拦在楼下,使可安心睡觉。这种架空屋,以菲律宾为最多,其次在泰国。

另一种则是水上人家,他们以舟为家,以舟为店。现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西江、珠江之广西、广东乃至香港、澳门都还有不少,最早是古蛮族之一种蜑(音但)民所用的,他们从宋代以后改居船上。

**北国的窑洞。**汉族的发祥地区,原来只在黄河中游的晋南、豫北、冀南、鲁西等地区,四周都还是少数民族,过的是游牧乃至半游牧的生活,最初并无定居,连夏代的国都,都迁徙过 12 次,到了殷代,先前也迁徙过 2 次,足见那时的生活,不是靠的农产,所以也没有居住的房屋。直到殷代的盘庚, 以 14 年时间,在安阳建造了 25 间宫室,才作了第 20 次的迁都。公元 1899

年首次发现了埋没了 3000 年以上的安阳宫室和洞穴。那时代,在那首都,除

了王室有 25 间宫室之外,全部臣民,都住在近 500 个洞穴里。王都如此,则全国人民,必然也都无屋可住,人不像禽、兽之有羽、毛,晚间目不能视必须睡眠,幸好那地区是黄土高原,因此人们便可凿辟安身的窑洞。

**草原的蒙古包。**长城以北以及青海、西藏高原或草原。至今仍然还是游牧为主。游牧须逐水草,是流动而需经常迁移的,因此既不能有固定的住屋

及耕地,便得有易于拆卸及建立流动的房屋,因之有帐篷式的蒙古包,到了新疆,则叫毡房。

蒙古包以山蒿(沙地草本)或柳条斜编如桶形。用毛绳或皮绳结扎成架, 至八尺高度然后向中央收缩,因之上半呈锅底形,锅口扣着向下,与下半之八尺高圆帐相联,锅底反转在上,中留大圆洞,既为天窗,亦利通风,上半渐高渐小,最后与包顶之圆圈相接包之中央,竖立主柱,柱顶即上述天窗, 遇雨须加毡掩盖,蒙古包之顶较高于藏式。包底均为圆形,直径约一丈五尺, 亦可较大较小,大者可住十余人,小者则仅容二三人,食卧及用具,均在其中。包之外表为布,包内四周,讲究者或天寒时,可以悬挂毡毯。包门开在南方,以厚毡为帘。包内北方为主位,西方为宾位,东方为妇女位。中央为灶,夏间为土砌,冬季则用铁炉。晚间即以日间所穿布衣羊裘为被盖,蒙古包因便于拆装及搬运关系,故不可能过大。

**空中楼阁及悬空室。**空中楼阁就和画饼充饥一样。人们一定认为是虚无飘缈绝无其事的幻想,但是在这人的世界里,却还真有其事。全世界至少还有两处,一处在西班牙卡士底省东边的库恩卡市,东去法伦西烈,西去托内多各约 180 公里,也是一座山城,有许多房屋建于巉岩之边,便利用挑梁不用支柱。将房屋建造在挑梁之上,峙出岩外,而且不只一层而有两层三层, 因为岩壁陡峭,因此远远望去便像一群空中楼阁,世人便也称之为空中楼阁, 真是人间奇景。这些空中楼阁都不很深,仅只是一层层的阳台而已。在现代有了钢梁和钢管水泥,再挑出一些或建造大间房屋其上,便不稀奇,而他们用的还是木梁,便令今人惊叹了。

另外一处悬空室,则在中国陕西府谷县的悬空寺内,寺僧在下临黄河的巉岩边上于伸出岩边两丈余的挑梁之上,建造了一间宽广各两丈的悬空室, 下临二三十丈高(约 20 层楼高)的河面,室内还可以住人,那便显得比西班牙的空中楼阁更为艰巨而壮观。西班牙的空中楼阁只不过挑出岩边几尺,所说楼阁只不过远看有点象,事实上只不过是阳台,人们可以在阳台上凭栏下望或远眺,却不能住人。我们的悬空室峙出岩边两丈不说,滚滚黄河便在室下二三十丈处翻滚奔腾,浪涛震耳,真是景象万千。

**阿拉伯式的房屋及徒有四壁的家。**阿拉伯国家,多在沙漠地区,而且因为缺水、多沙,不能发展农业,因此多半以游牧为生。可是由于交易关系, 便在若干聚集之处,由市集慢慢发展成为市镇,渐渐有了固定的房屋。他们的房屋为了配合生活习惯以及建材和气候,便自成另一种形态。一般都是四合院,对外除了大门以外,别无窗门,如此则内外严格分开。由于缺少木材, 屋顶门楣都常为拱形;更因缺少雨水,便也省去了屋架,而是平顶或圆顶。院内四周全是房间,中央为一大开井,那是妇女们的世界,每一间房也多半有门无窗,所以然者,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材料缺乏,一方面则是严防太阳。墙则多为土块,为了防热故墙极厚,屋顶也较高,白天紧闭门窗,天黑始开, 白天虽热,入晚即凉,在撒哈拉附近,白天气温可以高达摄氏 50 度,晚上则

有时降低到 20 几度,因此晚间便将门打开让凉气入房。

**蜗牛壳形的窑堆。**从突尼斯取道南行,驾车去位于东南的利比亚。在距边境尚有几十公里地方,有一处名叫梅德林,有许多窑堆遗迹,那是非常有趣的几座尖塔形小山头,每一座山头,都像一座座矩形矮塔,说得更像一点, 应该说是一个个放大的蜗牛壳。一个个窑洞,便顺着壳外的纹路,盘旋而上地凿成一个个相邻的窑洞,以便住人。上下算算竟有四五层,也就是洞上又

有洞。由于缺少木材,洞顶全是用石块堆成拱形。于是上层的窑洞,便形同楼上有楼。洞口外当然有路,又像蜗牛壳外的螺旋纹,可是不像壳纹的均匀规则,更无栏干。除非手脚灵活如猿猴,人们上下,也非手足并用不可。窑堆锥形似塔,洞口便似塔窗,窑洞又似蜂窝。那座最大的窑堆,今已坍圮。那些较小的,至今还有人住。外墙也都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