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教学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两者之间能否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前者片面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绝对服从,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后者则片面强调儿童的绝对中心地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这两种极端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但与此同时,这两种理论的合理内涵却并没有被历史的风尘湮没,在新的形势下,两者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安徽师大教育系查啸虎老师概括民主化教学的特点为:

  1.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主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和意志,训斥和体罚被认为是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学生对教师普遍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心理上经常笼罩着紧张、压抑、自卑、恐惧的阴影。

民主化教学则把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看做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在民主化教学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之间存在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有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的义务。民主化教学充分地认识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

是一个个有感情、有灵性、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理,懂得快乐和痛苦、羞愧和恐惧。没有什么比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扼杀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了。

由此出发,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彻底抛弃一切专制性或奴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彻底废除体罚和变相体罚(诸如罚写字、罚背书、罚做作业、罚站、罚扫地等)以及其它种种野蛮、简单、粗暴、不人道的做法,杜绝讽刺、挖苦、谩骂、斥责以及各种针对学生的带有损伤性、侮辱性的评价方式。

民主化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决摒弃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以势压人、一言堂等家长式作风。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权利与教师进行辩论,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 师生感情的和谐性

传统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民主化教学则强烈主张冲破传统教学贬直觉、反情感、唯理性模式的局限,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

民主化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心理交往与交流,既有认识因素, 又有情感因素,两者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转移到学生的头脑,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实际上都在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在民主化教学看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对师生双方的行为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例如, 教师对学生信任、关切、亲近、热爱的情感流露,不仅能大大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炽热情感,也会激起对教师的尊重、亲近、信赖和爱戴,这就是所谓的以情换情。同时,学生还能由此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连锁心理反应,把对教师的情感转化成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强大内部动力。这样,从教师那里所发出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也会从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受到鼓舞,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工作。

正是基于对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不可分的特点以及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的认识,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于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和谐、亲密、依恋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 并借助于这种情感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使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成效。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 仅仅起着一种接收器和记忆器的作用。传统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诸如教学目的的确定流于空泛, 不切合学生实际;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教学内容安排无序,难易不当, 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教学方法上重教不重学,习惯于硬性的、强制的灌、填、注,不重视启发诱导等等。这样,学生事实上已经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和执行任务,成为听任教师随意支配和摆布的对象。

针对传统教学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弊端,民主化教学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确认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民主化教学认为,没有学生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没有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为了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化教学十分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发展智力、能力。

民主化教学在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让全体学生以愉悦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快感和乐趣,在愉悦中实现充分发展。

民主化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疲劳、心理紧张和恐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

民主化教学还十分重视正确、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淡化分数观念, 建立激励进取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生动活泼,不仅成为教师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成为激励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不断进取的手段,并产生愉悦和自信。

  1. 信息传输的多向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一统天下”,完全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束缚得很死,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静听”地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单向的。这种单向的信息传输不仅导致了教学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而且也很难适应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各异的学生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

民主化教学则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常开展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研究、质疑、答问、座谈等方法,建立双向和多向的教学信息传输渠道,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及时、大量地传输和交换。在民主化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头脑中的和书本上的知识由信息的贮存状态转换成信息的传输状态,向学生输出并由学生有效地输入,而且,学生也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源,从传统教学中的“只听不说”转变为“既听又说”,变教师“一言堂”为教师“群言堂”。这样,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传输,既有教师向学生的输出,也有学生向教师的输出,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输出。这种多向的信息传输不仅开辟了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新局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有效信息量,而且便于师生特别是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便于引发大量的中介信息和创造性的新信息,便于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变换以至各有所得。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