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教学改革新举措活动教学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为此做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其中活动教学法的出现就是一例。孙淑惠老师认为,从理论上更深入地探讨活动教学法并积极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活动教学法的内涵和本质
  1. 活动教学法的内涵。活动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在“活动”这一概念的前提下界定的。“活动”,是当代教学论中大量使用的一个意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一说到活动,我们指的就是对象活动,直接实践的感性活动是这种活动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形式。”据此, 本文把“活动”界定为学生的实物性操作活动。活动教学法摒弃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尝试性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它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符号形式,充分调动儿童多种器官和学习要素,把感知学习和操作学习结合起来。

  2. 活动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①活动教学法的教学论分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即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传授。活动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尝试活动,使教学从教师单向传授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学过程以本来的面目。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关于怎样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理论上仅止于泛泛而论,实践上却没有很好解决。活动教学法的提出,无论对教学理论研究,还是对教学实践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②活动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是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具体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活动,注意力容易集中和稳定,而对于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其注意力则容易分散。从思维过程来讲,小学阶段儿童处于从具体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仍需以大量的实物、图像尤其动作为支柱。活动教学法正是抓住了小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而提出的,既有利于儿童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非常重视在小学阶段采用活动教学法。他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认知结构发生的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系点——活动(动作),而不是知觉。

  1. 与活动教学法相关的几个问题
  1. 活动教学法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活动教学反对片面的“坐中学”,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杜威曾提出过“从做中学”,但与活动教学法有根本的不同。杜威的“从做中学”中,儿童的活动是从儿童个人兴趣出发的,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带上了自发的性质,贬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教学法是一种系统掌握教学知识的手段,它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儿童的活动是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并依据儿童的兴趣来设计的。

  2. 活动教学法与活动课程。活动教学法与活动课程二者的区分点是十分明确的,但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提活动教学法就不必再提活动课程, 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

活动教学和活动课程都重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活动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实施学科教学,以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活动课程则是把活动课程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以儿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主。此外,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活动课程中,教师则多采取隐形控制的形式,以间接引导为主。可见,二者的归属不同,各有侧重而不能相互取代。

  1. 活动教学法与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直观教学法则是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各种感知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二者不具有同等的教育价值。皮亚杰曾做过一个实验,比较三组不同的儿童记住许多小正方块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要求 A 组儿童只是注视或感知集合在一起的小正方块;要求 B 组儿童亲自搭配起来;要求 C 组儿童在旁边看成人搭配。结果是:B 组儿童记得最好,观察成人的演示并不比儿童简单感知好多少。这说明:直观教学比起纯粹的口授法是一大进步,但这种拘泥于形象的直观法仅仅是让儿童感知或让儿童看着做实验,失去了活动本身提供的信息性和培养性价值。
  1. 活动教学法的实施
  1. 明确“活动”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有些人认为“活动” 就只是玩耍而没有学习。其实,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所有操作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重点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目的是利用活动的信息性和培养性价值,寓教于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2. “活动”的分类与具体实施。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活动的研究, 学生的活动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如前所述活动教学中的活动, 指的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实物性的操作活动,即所谓的外部活动。在实施活动教学法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人的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是相互渗透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洛莫夫指出:没有“纯”的外部活动犹如没有“纯”的内部活动, 任何一种现实的、实在的活动都既有内部的东西又有外部的东西,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可见,必须重视通过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外部活动, 促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必须重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外部活动的内化; 必须重视所布置的活动任务真正能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

  3. 实施活动教学应注意张弛有致。一节课活动内容安排得过多过密, 超过学生的承受力,学生就会感到疲劳,活动就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如果一节课活动内容过于稀疏、松散,节奏过于缓慢、拖沓,学生的积极情绪就很难调动。

  4. 重视“活动”的社会性。当代活动理论揭示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社会性。列昂捷夫认为:个人的活动总是包含在社会关系和集体之中的, 人的活动无论在什么条件和形式下进行,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都不能把它看做是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可见,教学中组织儿童活动时,必须注意儿童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应全面考虑现阶段科技发展和社

会文化发展的要求,不能用片面狭隘的个人趣味代替丰富多采的社会性活动。

  1. 实施活动教学必须树立师生合作观念。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但事实上,很久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只是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教师面对的只是一个个的学生,而没有注意到集体的教学力量。如何使课堂教学从“集体的个别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发挥集体的教学力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活动教学法提出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树立与学生合作的观念,活动任务的布置、活动形式的安排都要努力使学生处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情境中。

  2. 活动教学法不排斥其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有其优越性,但决不排斥其它教学方法,相反地,实施活动教学法时应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让学生动脑不动手、劳心不劳力等轻视学生外部活动的倾向,由此可以想到,活动教学法的推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讲,活动教学法也仍然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例如小学阶段活动教学法是否适合于各科,每科中的活动形式各有哪些规范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